师生风采

低敛持奉献,执守为初心——访理学院教授姚贵平

添加时间:2015-11-18 13:23:42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王书婷 王桃 摄影:马旭

  敲开厚重的机房大门,记者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台台电脑之间。面对记者的采访,姚贵平老师腼腆一笑,说到:“我没啥可访的,多宣传宣传数学建模比赛好了。”对于一个指导学生参加全区乃至全国数学建模比赛屡获殊荣的教师来说,他一心满是“数学建模”,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质朴执着的一面。    

  “老师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从中学开始,姚老师在数学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从未止步。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南开大学,他度过了四年的青葱岁月。回想当初的学习环境,一个教室140多个人听课,即使是最后一排的人也在埋头做笔记,没有人逃课,没有人睡觉,甚至没有人打瞌睡。或许是那个年代的人,能得到学习、深造的机会实属不易,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讲到这儿,姚老师脸上轻轻地一丝笑容迟迟未褪,或许此刻的思绪早已飘到了那个曾令他久久回味的时光中去了。
  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的书籍,姚老师还会看一些中外古典名著。在他看来,即使不精通也要略懂一点,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术的相通性,在某些时刻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种思想,就会打开自己在数学上的思维瓶颈。而今注重教学的他,关于计算机类和数学类的书自然看得多了,但曾经那些名著里的经典依然深深地篆刻在脑海里。
  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没有刻意,一切自然而成。在成为老师之前,两年的助教生活为他的教师生涯铺垫了不少。为了可以正确有效地帮同学们解决问题,姚老师每次都会提前做一遍习题,待自己心里有了底,给同学们答疑时也就从容多了。
  从教以来,姚老师已从当初那个只教授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能灵活运用实际,将课堂氛围变活,并且从中不断深层挖掘教学经验的大学教师。通过每天反复思索,最终把一个个看似抽象枯燥的理论生动地教给学生。他说,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传授的一种经验,因为如何让学生们可以听得懂、学得会,是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岁月积淀了过往,积攒了经验,正如姚老师所说,“老师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让同学们可以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一个好老师要做的事。”
  记者:您总说一个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课教好,那怎么样才算是“把课教好”了呢?
  姚贵平:每个老师教授课程时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或幽默,或严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接受这种授课方式。那就知识层面而言,学生们是不是都能够接受呢?这就是考验老师的地方了。学生坐在教室里听你讲课,你作为老师,把该讲的讲明白、讲清楚,这是第一步;接下来你得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就好比说建模,为什么就要用这个模型而不是用其他的模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可以在学过之后,实现在所学到的东西和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说白了就是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一个好老师要做的事。
  记者:作为“老一代”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和您那个时候有很大的不一样吧?
  姚贵平:怎么说,时代变了,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了。我们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学习资源,图书馆是唯一的精神食粮,书籍的数量、种类也都有限。现在互联网上要什么资料都能马上查出来,方便多了。而且近些年推行扩招政策,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变得多了,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待问题,得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更何况作为老师,要信任学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这样学生才有自信,有信心,才能学得好。
  记者:您每年都会组建一支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只和理工科学生有关系,是这样的吗?
  姚贵平:其实不是这样,我们选拔参赛学生,主要是看他的个人素质。最主要的应该就是自学能力,在每一个建模的过程里,都会有以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自学。自己学和老师讲是两个概念,有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一个人静静地慢慢儿钻研,学通了之后,继续这个建模过程,再遇到问题再解决、再研究。其次就是学生个人的思路、思维方法,这点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两者结合起来说不定就会碰撞出火花!再者文科学生擅长语言组织,这点在建模里是很重要的,毕竟你的成果得拿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思路清晰,表述清楚,才能让人一看就懂嘛。
  记者:您开创了我校6门基础数学类课程?
  姚贵平:(淡淡一笑)其实根本就谈不上开创,数学就是那些知识,多少年来都没有变过。自从计算机被越来越多地引入,一些复杂性的课程也随之产生,作为农科类院校,必然有大量的实验,而实验产生的大量数据就需要被有效地、精确地处理,如何高效地分析数据,并分析出数据里所包含的规律,数据化地处理数据,从而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就渐渐成为了一个受关注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这些课就是因为意识到需要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也没有多难。比如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统计课程实际上就是一门“建模课”,就是用数学的方法处理实际生活中有规律的问题。

  “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太多好了一下子说不完!”
  不似太阳般热情如火,激情四溢。他安静平淡地忙碌着人生,却又像月光般轻抚赶夜路的人,而后又不做声地悄然离开。纵然低调至此,但他的好却留下了难以抹灭的痕迹。在那些与姚老师并肩共事的老师眼中,他总是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同事们所言之处都是对他的赞许与肯定。或许正是姚老师对数学的执着以及对学生的热爱才铸就了他在同事眼中的“好好先生”。
  去年十月份,姚老师带领我校学生去武汉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取得个人奖三等奖的成绩。紧张的比赛结束,当天原本可以放松休息的他,仍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未曾合眼便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课了,然而他却累倒在了讲台上。当记者提到这件事时,姚老师显然不愿过多的提及,只是轻轻地说了句“没什么事,做了个小手术,现在没事了。”后来记者了解到,那次晕倒的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而身体刚恢复便又回到机房继续工作,学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暂时让他放下了代课的重担。但他仍然对讲台念念不忘,希望自己身体快些恢复,在他看来,有事干心里才真正踏实。
  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想得到,便一定做得到。理学院数学系的计算机房是姚老师从2005年义务创办并承担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房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到现在,姚老师义务管理机房已有十个春秋。因为看得到老师的辛苦,所以在这个机房里学习的学生,走之前都会带走垃圾,把桌子打扫干净,机房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大的问题。正是这份难得的师生情谊,让他在学生当中一直备受尊重。
  厚重的镜片下一双深邃的眼,踏实而又亲切。姚贵平老师的生活也犹如他的装束一样简洁朴素,家庭、机房、教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平凡而又简单,但他,乐此不疲地过了三十多年。
  他,如玉,温润少语,低敛奉献;
  他,似莲,濯清不妖,执守初心。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