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乐天自信 徜徉语言天地 ——记外国语言学院李伟老师

添加时间:2011-04-10 11:16:24 来源:

新闻中心讯(记者:太玉鑫)傍晚的空气酝酿着几分慵懒、几分温润,不时夹杂着些许清凉,带着几分紧张、些许兴奋,记者来到了李伟老师的办公室。“别客气,随意坐吧,你喝咖啡还是果汁啊?我选咖啡啦。”这就是李伟老师么?清瘦的身段,素雅的着装,目光柔软却不失睿智,面容娇好却不失亲切。环视四周,李伟老师的办公室没有什么有关她骄人荣誉的陈设,没有她在欧洲甚至欧盟实习的让人艳羡的光影,简单的书柜、桌椅以及散落在桌上的《国家地理杂志》无不简约大方,构成了这位底蕴丰厚的老师日常的工作环境。顿时让记者想到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怡然之境。

俗语言:“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那个似乎英语并非“热门”、受众群并不广泛的年代,李伟毅然选择了英语专业。当记者问他何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她坚定的说,当初选择涉足英语领域主要是兴趣使然。原来当初李伟的两个姐姐都选择了英语专业,这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每当姐姐学习英语的时候,她总是被默默吸引,并加入到她们当中。再加上自己从小到大英语成绩在班级中都非常优秀,这让她倍受鼓舞,久而久之,她对读英语、背单词和做与学英语有关的事情越来越感兴趣,她认为这是自己在英语的无边海洋中一直徜徉的最大动力。“选择你感兴趣的、喜欢的,至少会在前进中有所动力、少些遗憾和后悔。而且,在我们那个时代,社会处在转型期,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这样的选择是贴和大环境、符合社会潮流的。”

事实证明,李伟老师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兴趣,使她一直坚持学习、钻研英语,甚至在身处困境时,都未曾想过放弃。她说,在欧盟做同声翻译实习之前,本觉得自己在英语方面有一定造诣,起码不会出现沟通障碍,结果一下飞机,竟发现自己就像从未学过英语一样,什么都听不懂。“我们十个人是从一轮轮笔试面试中选出的代表中国实习生而去的,结果刚踏上欧洲的土壤,脑子便一片空白,原因很简单——听不懂老外在说些什么。”抑或在作同声翻译译期间,她发现这一工作需要翻译员在英语、法语等四门语言相互翻译时做到敏捷流利、丝毫不差。而她,只是擅长英语。即使这样她也没叫过苦、想过退缩,“英语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当我听不懂时,就会想,我们平时说话时,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倒装、省略等特殊用法,想必,外国人说话亦如此。因为这些困难让我更为深刻的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因此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它。那时,我想到的不是因为听不懂就放弃它,不是困难深奥就颓废不前,而是努力积极地去适应、去体会真正的英语,把对英语的兴趣逐渐扩展成对语言的兴趣。”果然,弥漫在她上方的茫然的乌云没过多久就消散不见,李伟老师经历了她人生中极具意义的精彩纷呈的在欧盟近半年的同声翻译的实习。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例如挪威等西方国家教育水平之高、对国民学习兴趣的培养以至于同样作为同声译员的西方同龄学生可以在英语与母语的翻译中游刃有余。“学习英语,不是一个刻板的强制行为,只有喜欢、爱它,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好英语;学好英语,能使一个国家对外的交流得以深入和加强,从而更有利于融入世界;学好英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国家的窗口。”正如李老师说的那样,每一个成功者,都应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抱有无尽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孜孜进取,即使前方一片暗色,兴趣的火焰也会熊熊燃烧,照亮前行之路;即使在沙漠中踽踽独行,兴趣的甘霖也会滋润心田,指出前进方向。

毕淑敏曾经说过,“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天荒地老”。在欧洲度过的半年中,对于她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对英语甚至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其实英语在西方,怎么说都可以,只要你敢说、你愿意交流,总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对方能听懂的英语表达方式。而在国内,每说一句我都很谨慎,思索着语法是否运用得当,这使我的英语表达很受束缚,然而当我到了欧洲,发现每个人的交流都是那么自信、自然,甚至是在国内你会觉得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在那里,随处可见、没人计较,只要你自信的交流、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了。”李伟老师鼓励道,学习英语,最不能少的就是自信,要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决不能缺少与人交流的勇气。国内一些可以说是一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孩子,虽然学习英语较早、理论知识或对语法的掌握亦不差,然而却怯于用英语交流,觉得自己的发音等一些错误会招来他人的瞧不起,这样只能是恶性循环。在英语的世界里,只要自信,敢说,最终定能拥有较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没有自信,遇到问题只会退缩,那样的人生我不敢想象。碰到事情你总要学会面对,即使不是像我一样作一个自信的乐天派,也要努力调整自己,向自信的方向迈进。”李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其实人生如此,成功亦如此。自信,心无杂念,才会活得快乐幸福;成功取决于个人幸福感的多少,你永远追不到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当你骑自行车时,你羡慕开着车的人,当你终于打拼出一辆车时,你发现别人拥有了飞机,当你好不容易买了私人飞机,抬头一看,瑞士人又以骑自行车为乐。首先,奋斗中一定要饱含激情,之后对自己每一步的迈进都有一定的自我认同感,同时依然谦虚、虚心去接纳他人之长,最后学会知足、适可而止,这也是自信的另一种表达,相信恰当时收手。如此,你会拥有十足的幸福感,当然,这也是我定义的成功。”一番话,如一股股清泉,滋润着记者得心田——世间有多少人麻木在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工作中,有多少人瑟缩在黑暗的自卑角落,又有多少人煎熬在不知满足的欲望中、难自拔。而李老师却在英语之洪泛滥的今天,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拿得起,放得下,在经历了从2001—2008年冲破地区局限性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区级英语类竞赛、包揽自治区多个英语赛事的奖项,从欧盟的同声译员实习,到现在多年后仍尽心在这个平凡却一直被她浇灌着爱和热情的教师岗位。她,从未觉得自己有迈不过山,但又从未觉得自己是足够优秀的人。虽然,她已身为人母却从未间断对所爱的语言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别人眼中年轻有为的她仍旧像一块孜孜不息摄取水分的海绵谦虚着、学习着。就像她所言,她是“高耗能设备”,愿意工作上更卖力、每一件事多出力、尽力做到最好,不切实际的事情就放弃,最重要的是——把应该做的、适合做的尽善尽美。

在浓郁的咖啡香气中,记者再一次感受到李伟老师的博观约取、厚积而薄发、信步闲庭和知足常乐的精神。

优秀的人不止在一方面优秀,她的光芒耀眼在很多方面。李伟老师也是如此。作为外国语言学院优秀的中青年英语教师的同时,她还是全校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提到这段让人羡慕的经历,李伟老师显得十分谦逊、低调。据她回忆,自己大学三年级入党,当时只是怀着对党组织的敬仰,朴实的性情,单纯的向党组织靠拢,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对党组织有了更严肃、更深刻的理解。那是2003年,李老师一行人在草原调查学习,正在毡房里休息,突然外面风雨大作,顿时屋顶被狂风掀了起来。因为毡房的顶棚是毛毡捆绑的,一旦被风刮走, 大家只能头顶开天窗了,所有人都得被大雨泡一晚上。正当所有人被瞬间的巨响和即将被扯走的毛毡吓得不知所措时,李伟想都没想就冲上去、冒着电闪雷鸣和怒吼的风雨,硬是把毛毡拽了回来,一切发生在一瞬间。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都很震惊,有人激动地说“小李不愧是共产党员,不怕牺牲!”李老师每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感触很深,她说:“当时没有其他想法,只是觉得应该去那么做,即使有危险也要这么做。这件事让我明白,党对我的教育、引导,早使我,抑或无数的党员在潜移默化备受影响,使我们在做事时更具有集体主义想法、没有任何犹豫走上付出之路,这种影响和恩惠也许不易察觉,却深刻在行动上。”

谈及对党员的理解,她严肃地说,作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应该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教师岗位上,满怀激情的、张弛有度、更有趣味的设计每一节课,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学生保持心灵上的平等。优秀党员,要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有激情、更努力,真诚的把付出、奉献放置首位。保持党员的先进性,需要党员之间的积极沟通和交流,譬如教师党员之间的多方面互动交流,特别是支部书记对基层党员的指导,教师党员对普通党员的关心,抑或安排所有党员教师与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进行主动、积极、有效的座谈会等等都利于达到促进和谐党员氛围的作用。当记者问及“创先争优”的内涵时,李伟老师十分赞同目前在全党上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看来,创先争优的含义是一种最为深刻、真挚的呼唤——呼唤我们作有素质、有道德、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更是对全国上下每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呼唤,对深厚的综合文化底蕴的呼唤。”她激动地说,党员是人民的先锋队,“理应冲在前面、付出更多”,有创先争优精神的党员,应该在此号召下继续保持、推进;之前缺乏创先争优思想的党员应当在此活动中改进原来的狭隘的观念,树立创先争优的高尚思想理念。当记者征求李伟老师关于在学生中推广“创先争优”的思想、活动的看法时,她说,“一个国家,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更有力的推动各方面生产小路的大幅提升、才能加快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步伐。大学生处在思想即将定性、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时期,只有以凛然正气、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行为作为规范教育他们,才能将最新鲜、纯净的血液注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其各方面特别是精神素养得以补充、提高,最终成为忠于国家的社会栋梁。因此,创先争优,对大学生来说应该得到积极、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当记者请李伟老师以自身成功的经历、历练向同学们提些意见建议时,她微笑着说,自己离成功还有一定距离……转而,她严肃起来,“现在大学生更需要的是自立、自律。”她希望同学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学习——“先来独善其身,后则兼济天下。”她建议同学们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处学习,要“憋足一口气”,知道自己到大学“要学什么、做什么”,坚持四年,以“我要坚持、我最坚持我最快乐最充实”为指引,如此才能长久学习、找到充实感。李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学习不是为了表扬、赞赏这些虚名,而是充实自我、韬光养晦、体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过程。大学是每一个人进入社会前最后一个可以任性可以做梦可以为了纯粹的理想奋斗的地方,珍惜它,你才不会在余生后悔。”

谈笑间将近两小时的时间悄然而逝,记者也结束了此次采访。李老师的劝解、希冀、教诲绵长在记者的脑海和心田。与兴趣为伍,任自信在狂风中徜徉,谦虚在一次次进取,知足在一次次成功,常乐东篱,淡然如菊。这便是李伟,年轻的是容颜,苍劲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想境界。(编辑:苏柳)


责任编辑:赵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