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英雄记忆,重铸热血丰碑——访“12.14”英雄群体代表刘英妹

添加时间:2010-11-19 15:00:50 来源:新闻中心

   “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 涂光晋曾这样评价2009年感动中国特别奖获得者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而在美丽青城,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童稚未脱的孩童,跳进湖里那一瞬,划出了生命中最美丽的弧线,英雄郝龙彪、刘业、王超还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是第一届感动内蒙古英雄群体,他们,就是我校2002级农学2班的24位学生。

    11月16日,感动内蒙古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体育馆举行。用爱铸就首府灵魂的“12.14”英雄群体代表刘英妹也回到母校,为我们作了感人至深的报告。报告会结束后,校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刘英妹。

    记者:您好,感谢你百忙之中回到母校来参与此次感动内蒙古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也很荣幸你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自从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一员,我就知道了“12.14”的感人事迹,也一直被郝龙彪师兄和2002级农学2班的精神感动着。刚才认真地听了你的报告,每一句都震撼着我们。事隔八年,提起当初,所有的画面都还历历在目。三个年轻的生命的逝去,真的让人倍感辛酸和遗憾……

    八年之后的你们,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们,还会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刘英妹:会!因为遇到了,所以会做!如果您能帮助别人的话,说明你还是有(人生)价值的,别人都用不到的你,你对别人也没有了价值,那人活着也就没有意义了。

     记者:即使面对生死,依然不悔当初的选择,着实令人感动。

    刘英妹: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是都能想到,也并不是都能做到的,周围有很多人需要帮助,就像今天的张宇校长,他就是帮助了很多人,很感人。我们平时也没有机会去遇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遇到了就帮你一把,很难想到长期的为某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但是,要在所处的环境下想着为别人多做一点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毕业以后下基层工作,是一直以来的愿望还是“12·14”所带来的动力决定了您的选择?

    刘英妹:年轻的时候总是好高骛远,上高中的时候以及考上大学,一直希望留在大城市,过生活优越、物质丰富的生活。但经历这件事之后,我被选为第十五届团中央候补委员,在这个过程和委员会里的人接触很多,期间还接触了很多志愿者,所以就萌生了这个想法,当时有西部地区支教,咱们内蒙古就是对口支援地区。因为当时一心向往着去到偏远的地方真正做点什么,就做了这样的决定。

    记者:2002级农学2班是一个有特殊记忆的班级,每年有没有什么纪念活动?

    刘英妹:因为大家工作了都是在天南海北,而且很多事情和时间都不是自己来掌握的,放一个短假,大家都要回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表达一下自己孝心。所以以后少有机会能够聚到一起,也没有刻意的纪念活动,但大家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每年龙彪祭日的时候,大家能过来的就尽量都过来看一看。即便是没能来得,也都有同样的心情。

    记者:那如今你们班级的学生和郝龙彪父母以及他妹妹都有联系吗?

    刘英妹:在家里,我是老小,但如今有一个妹妹的感觉真不一样。

    (她拉起坐在身边的郝龙彪妹妹的手,两个人都笑了,笑的幸福灿烂。如果不知道他们曾经面对的一切,和心里那不能泯灭的痛苦,或许真的会把她们当做幸福的姐妹吧,可如今她们不正是幸福着吗?在一旁的记者也被他们深深地感动着……

    记者:郝龙彪的父母现在生活怎么样?

    刘英妹:物质生活还好,因为他们是一对勤劳的父母,但我觉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永远的痛。叔叔阿姨特别伟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对父母,特别让人感动。有些人孩子没了也许会到学校去闹,去指责什么。可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做了件有意义的事,虽然是悲痛欲绝,他们不曾向任何人提一些什么要求。

    记者:那个被救的孩子苏小林,还和郝龙彪师兄的父母以及和你们有联系吗?

    刘英妹:没有,一开始的时候还会有,后来就不再联系了。如果因为帮助一个人而最后使它成为一种负担的话,并不是大家做这件事的初衷。如果老是这样,会让孩子和孩子的家长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当时也是看水里有谁就救谁,不是单单救他一个人,不能把这些事都强加在他身上,都让他去承担,那么幼小的心灵,是不能承受这么的大压力,不如就让他安安静静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没有必要非要去索取什么。

    记者:真的非常伟大,不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被救者的角度考虑,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小时候父母对我讲,当你觉得英雄做出一件事没什么的话,那你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把自己当成那个人,你会不会做出同样的事,当初我就想,如果我是你们,我会不会和你们一样,勇敢地跳下去,我想,也许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刚才你的报告中提到,当在水里挣扎的时候,对生命那种本能的渴望,感到生命无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跳下去也许就永远上不来了?

    刘英妹:无助的时候,求生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我学过力学,知道向下拍打人就能浮上来,因为当时的紧张,我也抓冰,摸到什么就抓什么,当是突然我就觉得我抓住了一个东西,然后往下拽,抓住的时候我就在往上浮,我突然意识到我抓住的不是冰,而是一个人,心里头猛的一慌,我就觉得我不应该抓住他往上走,我就把他给放了,知道如果抓住他不放肯定会把他给拉下去,如果我要是后悔参与这件事情的话,完全可以抓住那个人不放,放开她我就开始往下沉,当时特别紧张,我在水里面都不知道自己是冷的还是热的。不知过了多久我上来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衣服是湿的,身体是冷的。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后不后悔,该不该这样做。

    记者:你还记得2002年12月20号的入冬以后最大的那场雪吗?那天是郝龙彪师兄的追悼会,您还能记起当时的场景吗?

    刘英妹:……一直到20号……(哽咽)……有些事情还是不愿去接受的……直到站在告别厅里,看到团旗覆盖在他的身上……真不愿相信已经发生的事情……

    (郝龙彪的妹妹郝凤英在一旁哭泣哽咽着,刘英妹紧紧握住她的手,充满信念的目光对她说:“不管怎么样,你哥哥也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总比一些人碌碌无为的要好得多。”)

    记者:这样的打击之下,你们能走出痛苦走到现在真的很不易。由于郝龙彪的家庭不是很富裕,在事情发生以后,他们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捐助。郝龙彪的父母还拿出捐款共3万块钱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奖励基金面对失子之痛居然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什么给了他们动力?

    刘英妹:我觉得叔叔阿姨这样做是希望更多的孩子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不是说你给他多少奖金,不是单单的物质奖励,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其实有些时候好人也是需要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不够的,即使是件很好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话,同样需要很多人的支持,不管是金钱上还是精神上的,所以他们也是一种寄托,希望把精神传下去,把好事做下去。

    记者:曾经有人这样问过你,三个有着美好前途的青年为了一个童稚未脱的孩子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值不值得?然后你的回答是衡量生命用值不值太商业化了,你为什么这样形容这个词?

    刘英妹:如果是自己掉在水里希不希望有人来救?如果是自己的亲人掉下去,会不会去想值不值?我想能说出值不值这种话的人没有推己及人,为什么说他商业化,你说一个生命有多少价值,值多少钱?他能用值不值来衡量吗?不管是谁遇到困难时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需要帮助同时我们也需要去帮助别人。

    记者:2002年也就是八年前有人说这个英雄群体不久便会让人遗忘,八年之后,郝龙彪及“12·14”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依然唱响在内蒙古特别是农大这片热土上,这种精神仍然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刘英妹:时间会遗忘很多东西,但是真、善、美经过了无数年的传承,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忘记雷锋的名字、忘记郝龙彪的名字,会忘记很多很多人的名字,但是人性深处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大家做了很多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让人记住自己。

    记者:经历了这些事,对你的人生有多大的触动,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现在的社会上,你看见关于一些见义勇为甚至一些见义不为的事件的报道,心里会怎么想?

    刘英妹:其实我是觉得大家不要针对一个事迹或者事件来看的特别大,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肯定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之前我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或者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可以偶尔放纵一下,但是经过这件事情,也是对我日后生活的督促、监督和鞭策。作为郝龙彪的同学,他为了帮助别人可以失去生命,我不能去做伤害他人或者侵犯他们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而不是损人利己地从别人的身上的去得到什么。

    记者:你认为现在在校大学生除了纪念英雄郝龙彪和“12·14”英雄事迹,还应该有其他的形式来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吗?

    刘英妹:纪念英雄,并不是通过举行一些什么仪式、大的场合来纪念英雄,而是生活中的小事、点点滴滴,工作生活,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对得起社会,这就够了。

    

     生命的价值,或许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来证明。只在那一瞬,就决定了生命存在的意义。“12·14”英雄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永远会被农大乃至青城的人们铭记。他们,虽然年轻,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他们,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担当,他们用尚且稚嫩的肩膀尽最大的努力在挽救别人的生命;“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采访嘉宾:我校2002级农学2班学生、第十五届团中央候补委员刘英妹

          现工作于乌海市乌达区某街道办事处

新闻中心记者:赵晓芳 赵元霞 白世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