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盖志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与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以内蒙古为例”填补对牧区政府公共管理研究的空白

添加时间:2011-05-27 10:05:01 来源:新闻中心

    在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牧民增收受阻和草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新牧区是一重大课题。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盖志毅教授在这一背景下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与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以内蒙古为例” (批准号06XMZ029)(证书号20110387)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该项目历时6年,运用实证方法对内蒙古大量的事实、数据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于内蒙古牧区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该项目共有四部分组成:一是专著部分。专著《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改革——以内蒙古为例》共计50余万字。这是该课题的主体部分。该书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行使好政府政策的管制功能。本书的第四章牧区民主管理与牧区政策改革,与政府政策的管制功能联系密切。总的来说,我国牧区政策绝大多数仍然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建国以来,我国在牧区的一系列政策,具有“外镶嵌式”的制度特征,这种外生的来自高层的政策已经彻底地覆盖了以往社区自身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能力。政策管制过紧,导致了政府在牧区做了想做而做不好的事和对政府的寻租行为不能制衡的问题。相应的,本书提出要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牧区决策机制;政府应尊重牧民的决策权;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建立牧民社区参与管理体制;实现集中式决策向分散式转变,尊重牧民决策;发展牧区合作组织,建立牧民自己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载体;社会当事人自己的自治性组织可以解决很多公共治理问题,因为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质就是民主管理。
    第二,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行使好政府的引导功能。在本书的第三章牧区乡风文明建设与政府政策改革中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引导功能。首先政府要探讨如何从共性上推进牧区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如何从个性上保护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政府实现牧区文化进步个性目标的政策选择包括要认识保护、继承和传播牧区“乡风文明”的个性的意义。
第三,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行使好政府的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物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向性。
    在本书的第一章牧区生产发展与牧区政策改革中,本书主要在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控下展开论述的。在长期以来,政府对牧区采取了取多予少的政策、摧毁草原生态环境的产业政策。因此,在新牧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改革牧区耗竭型生产政策,主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第四,在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行使好政府的分配功能。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以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在该书的第二章牧民收入增长与政府政策改革中,集中体现了政策的分配功能。本书首先分析了牧区牧民收入增长现状,造成现状的成因。然后,从政府政策改革的视角提出了增加牧民收入的措施。二是译著部分。课题组翻译了英国剑桥大学Caroline Humphrey教授和David Sneath教授所著、白马出版社出版的《游牧主义终结了吗?中亚的社会,国家和环境》。该书共计23万字,包括内亚文化、20世纪的牧区社会变化及环境、牧区制度、家族关系网络和定居、定居和城镇化、空间的流动与中亚的畜牧、家庭及其网络等。此书的翻译为上述专著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对比参照物基础。三是系列论文。课题组成员共发表系列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四是硕士论文。依托课题,所指导的硕士生共完成5篇硕士论文。
    该项目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填补了对牧区政府公共管理研究的空白。
由于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在成果发表的同时,近年来,盖志毅教授为我区各级党政领导做多场讲座。应邀在北京大学、首都师大、中国社科院做关于牧区公共管理管理的讲座,并接受新华社记者和《财经》、《嘹望东方周刊》、《人与生物圈》等刊物编辑的采访。
 

   

责任编辑:赵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