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马鹤林)

添加时间:2012-11-06 17:33:17 来源: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马鹤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扬出来。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要营造良好地舆论氛围,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先进事迹。当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必须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在于人才的竞争,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速度、质量和后劲如何,完全取决于过去、现在和今后教育发展的如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兴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既然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2000年,在庆祝第23个教师节的前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教育在科学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高度评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人们常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是默默吐丝的春蚕,教师又是不知疲倦的园丁,这生动的比喻都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如果哪一位教师一边上课,一边想着争名夺利;一边教书,一边惦记着吃喝玩乐,那是绝对教不好书、育不好人的。道理很简单,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又怎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心来教书,才有可能提升自己,才可能成为名师、大师,进而带出高徒、桃李满天下。
    当名师、大师,静下心来教书,光有个愿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功夫:
    1. 要有良好的形象和素质。什么叫形象,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形象无论对一个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代表着信誉、尊严,而且代表着人格、国格,因此,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绝不能等闲视之,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给学生一个良好形象。人的形象与其整体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外在形象是其内在素质的外延,即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形象和素质是一致的,素质高,形象好,素质差,形象也不会好。那么素质又是什么呢?我理解一个人的素质是,要有高超的才能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以及敬业精神等。因此,要塑造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良好形象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乃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系统工程,让我们农大广大教师,在提高自己形象和素质上下功夫,或者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形象和素质再向前推进一步,对提高教学效果必定大有裨益。
    2. 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必须具备的。凡是人们公认的优秀教师,都是品行高,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的教育工作者。学校不单单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圣地,更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殿堂。为了完成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我们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志存高远,让为人师表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否则,言行不一,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老夫子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充分说明身教高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
    3. 要具有高超的学识才能。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任何一个人随便可以担当的,他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一名好的教师文化素养高、精通所教课程的内容,教课时才能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生才能听的融会贯通,才能收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教书育人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练好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技巧的奥秘,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在我从教30多年的教学中,主讲遗传学,解放后由讲孟德尔遗传学改为讲米丘林遗传学。李森科的伪科学被抛弃后,又改学孟德尔遗传学,这么反复一折腾,孟德尔遗传学所学甚少,虽然花费九牛二虎的力气,但讲起遗传学来总感到底气不足,自然效果也不会太好,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4. 要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是通过讲授方式进行的,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学会说话的技巧,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做到准确、鲜明、生动、逻辑性强,而且还应具有简明、形象、亲切、风趣等特色,凡是语言修养高的教师,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我从小学到读研究生19年的学习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语言修养超群的好老师,至今仍让我敬佩、受益终生。
    在教学中讲普通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建校之初,大部分教师是从南方通过支边来到内蒙古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的,老师们讲课时南腔北调,学生根本听不懂在讲些什么,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农大教师队伍中也有相当多的来自以首府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教师,普通话很差。教课中或闲谈中,怎么也听不懂或半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这样的教师教书效果怎么会好呢?60年过去了,在年轻一代教师中,普通话普及到高等学府中,这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5. 教学与科研的协调问题。高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以教学为主,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高等学校又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也必须承担国家重大科研的任务,两者之间没有冲突。大学有3个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科研,教学走不到前沿;没有科研,老师很难讲授出新的内容;而教学又是科研成果在学校得以展示的载体;没有社会服务,科研和教学就跟现实生产脱节,就会使教学空泛无物难有好的效果,就会使科研缺乏应有的目的性而难成正果。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教学是显性的、是第一位的,科研是支撑教学的,教学课本的内容从哪里来,是从代代科学研究中凝缩出来的,因此,教学与科研二者并不矛盾。需要强调的是,家长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是来学知识技能的。高校应以教学为主,同时,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务必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在学校里如果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我认为未免有失偏颇了。这种现象可能主客原因都有,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工作的考核没有具体的硬指标要求,能过就行。而科研就不行,科研获奖有级别,没有科研成果,职称上不去,职称是与工资挂钩的。目前,衡量教师水平的指标是看科研能力,承担属于哪一级的课题,发表论文的多少和级别,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在SCI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而不是看上课、教学水平有多高。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这种倾向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关注。
    还有一种不良倾向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而且是教授级、博导级的一些中青年教师,他们的精力不在教学上,也不在科研上下苦功夫,而是在外面当顾问,从事经商等工作。对这些人来说,多年教学那点老货已不在话下,至于科研主要交给他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来做,结果是培养不出出类拔萃的好学生,更没有创新的成果,这是很可怕的、很值得校方做些调查研究,并予以解决。
    教育事业发展兴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为了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广大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让为人师表成为行为的准则。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名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而努力奋斗。
    祝内蒙古农业大学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马鹤林,男,汉族,1932年9月出生,河北秦皇岛市人,副教授,1964年3月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1993年9月退休。

 
备注:此文登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丛书——校园书简》第一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