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师德之楷模,人生之标兵(崔红梅)

添加时间:2012-11-06 17:51:14 来源:新闻中心

 

师德之楷模,人生之标兵

崔红梅


    落叶归根,那是落叶对大地哺育之恩的难忘;溪水东流,那是溪水对大海包容之恩的难忘;雏燕反哺,那是雏燕对母亲养育之恩的难忘。今天,我们手捧鲜花,想对您说声谢谢,那是我们对师恩的难忘。逢内蒙古农业大学喜迎60华诞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最敬爱的导师——麻硕士教授。
    先生于196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先生的家庭出身以及少年时父母双亡的遭遇是不幸的。然而,对于先生的求学之路,相对来讲是幸运的。当时,在政治审查那么严厉的情况下,以先生的出身是没有机会上大学的。然而,由于先生的高考成绩突出,当时学校的领导和负责招生的老师们给予了区别对待,将这一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招为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学生。从此,先生开始了自己新的但又异常艰难的求学征程。出于一片感恩之心,先生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19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鉴于我们可敬的母校、我们可爱的老师们在关键的时刻不拘一格招用人才,他留校当了教师。当时,内蒙古农牧学院的农机系有3个教研室,系里要求每个教研室分别从本届毕业生中推选两名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3个教研室都推选了先生。学校本着“讲成分,又不唯成分,注重个人表现”的原则将先生等一批优秀毕业生留校。留校之后,学院加大力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到1981年,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生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4年,先生被选入教务处任副处长,并负责学校世界银行贷款的相关工作。
    1990年,已经在教务处工作6年的先生,被学校选派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在堪萨斯州立大学,不通英语的先生不仅完成了导师J.Clark交给自己的科研任务,而且还帮助同事完成了他久久未能解决的应力测试难题,赢得了导师的青睐。时任系主任的Clark教授在得知先生是一名教务处长的时候,将系里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财务执行情况等资料推荐给先生阅读。归国前,先生在美国农业工程国际学术年会上发表主笔科研论文——《地面车辆动态斜度测试方法及传感器研究》。
    归国后,时时不忘报效母校的先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教务管理工作上,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订了一系列见解独到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民族教育方面,先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各学院的通力配合下,制定出了一系列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案等。先后发表教学研究和管理论文10余篇;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先后3次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于业绩突出,我校教务处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先进教务处。同时先生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器重,于1994年被提升为内蒙古农牧学院副院长。1997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农牧学院院长。1999年被内蒙党委、政府任命为内蒙古农业大学首任校长。此时的农大,正处于农、林两校合并的关键时期,对于合校之后农大的发展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先生的多次讲话中可以发现,他对合校持积极态度,而且很早就意识到合校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农林两校合并是件好事情,不仅符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自治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两校合并后,规模将扩大,专业将增加,实力将提升,合校是学校发展的新机遇。先生主张:在合并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应把工作重心尽快转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来,在学校的建设、发展和改革中进一步实现学校的深度融合。这个思想现在看来符合了当时农大的发展要求,在农大党委一班人中形成了共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促成了全校的行动。合校后,先生在党委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日以继夜,全力以赴带领学校的行政领导和大批干部投入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争取到了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的大项目,完成了学校一批重要建设项目,并推动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多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农大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校长的先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学科带头人。他一直关心、关注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他认为,要想把农业工程这个学科发展好,一方面要注重修炼自己的“内功”,另一方面要依托好外部环境,积极参加全国农业工程学科的活动。因为全国农业工程学科带头人的理念超前,带头作用强,我们自身需要在积极参与中发挥作用,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活动认真地学习人家的发展理念和先进技术,这样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先生鼓励青年教授和教师积极参与农业工程学会每年举办的学术学科等国内国际会议,不断提升本学科的学术水平,积极争取组织会议的机会,力争为农业工程学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扩大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农业工程学会中的影响。与此同时,先生也与农业工程学会的院士、资深学者们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2006年,学校将汪懋华院士聘请为我校的特聘院士。2008年,先生邀请农业工程学科20名资深学者,其中院士2人,参加由先生主持的“地表土壤抗风蚀能力测试研究”鉴定会,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2005年,先生应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邀请参与中国工程院项目“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并主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草原牧区畜牧业机械化(分)课题研究”,该课题201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7月,先生再次应汪懋华院士的邀请,共赴德国慕尼黑参加学术活动。12月15日,由先生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2008年项目——内蒙古数字化农牧业示范项目接受了以王云奇为主任的自治区发改委专家组的验收,专家组对该项目的研究和建设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2009年12月,先生退休。
    自我们师从先生以来,一直得到先生的悉心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是校长的先生,总能平易近人、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为我们规划。师兄的英语一直不太好,第一次没有通过国家六级考试,先生怕他有思想包袱,教导他:英语很重要,给你一年的时间专门学英语,其他课程考试通过即可。在先生的勉励下,师兄更加勤奋,不但专业课程没有落下,而且英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但顺利通过了六级考试,而且还考取了华南农大的博士研究生,2010年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百篇优秀论文,与他的扎实基础不无关系。每当与师兄交谈,他都感慨地说,没有先生当初的高瞻远瞩的深刻教诲,哪有我今天的非凡成就!“非典”期间,师姐因去参加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返校后被隔离到东区招待所。为了不耽误她做毕业论文,先生租车将计算机等设备和资料及时送达。师妹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为了减轻她生活的压力,先生每月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她。还记得那个冬夜,先生百忙中抽出时间在那么寒冷的天气里帮师妹挑选羽绒服,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先生的多数研究生家庭贫困,而先生也总是慷慨解囊,从来没有因此而抱怨。为了让我们能够充分的开拓视野,先生经常鼓励我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我们走出去,多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先生从来没有对我们要求过什么,但是身为先生的学生都知道: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必须全心全力地做课题,一定要出色地完成先生布置给我们的任务,决不能给先生丢脸。先生的思想、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先生的谆谆教诲,化作我们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先生的言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先生给了我们理想和智慧的阳光,引导我们走上璀璨的人生之路。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却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2001年卸任校长以来,先生潜心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10年间,培养11名博士,15名硕士,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过多门课程。课前,总是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备课;课上总是能让那三尺讲台熠熠生辉;而课后,又反复地追忆和总结课上的不足,并将心得体会记录在教案里。至今,办公室里还存有先生厚厚的一摞书稿。我们一定将先生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传承下去。
退休之后,先生被邀请担任内蒙古自治区老教授协会会长。他充分调动和发挥老教授们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在保持身心健康、安度晚年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以及在培养教育下一代中的示范和教育作用。2010年11月,作为内蒙古老教授协会会长的先生和内蒙古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会长谭培祯先生,出席了中国老教授协会表彰大会,并受到了表彰。这是内蒙古老教授协会、内蒙古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成立17年来首次获此殊荣。
    是农大培养了先生,是农大成就了先生,而先生也与同事们一道用毕生的精力铸就了金色的农大!
    最后,值内蒙古农业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让我们为先生献上最衷心的祝福,祝先生生活之树常青,生命之水长流,福寿安康,春辉永绽!

 

作者简介:
    崔红梅,女,汉族,1978年2月,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人,副教授。1997年9月~2007年7月在机电工程学院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机电工程学院教师。


备注:此文登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丛书——校园书简》第二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