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高考岁月难忘 母校伴我成长(乌兰)

添加时间:2012-11-21 11:34:39 来源:新闻中心

高考岁月难忘  母校伴我成长

乌兰


    1977年锡盟西乌旗的秋季来得格外早,这天我和几个知青到公社采购东西,正好收到走了一个多月的家信,3年的牧区生活中最盼望的就是家书了,从父母的信中得知国家就要恢复高考了,考试大约在冬季。
    就在这年冬天,高考临近,锡盟遭遇了几十年罕见的大雪灾,记得当时内蒙古还调集了不少直升飞机给旗里及各公社投放食物药品等。高考的前几天旗里招待所就陆续从四面八方聚集来了许多北京、天津等地的许多知青,他们大多都是一副牧民的装束,有的骑着马或骆驼,有的赶着勒勒车或乘拖拉机来,有的还抱着孩子,他们蒙古语、汉语都讲得非常标准纯正。高考时我们都被安排在了旗蒙古族中学,考试时尽管教室的中间点着一个大火炉子,但是考生们还是冻得直搓手跺脚,破旧的凳子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课桌上也是裂痕纵横坑坑洼洼的,我只得找一小块较平处抓紧时间答着卷子,就这样我参加了“文革”10年后的首次高考。
    1978年初春,冰雪覆盖的大地开始复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解冻后清新泥土的芳香,正是这春意盎然春回大地的气息,带着我们这批积攒了10年的青年们步入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首批全校招收了200多名学生)。
    十年动乱,使我们这一代人耽误和失去了许多,但也获得了许多,例如人生最重要的一笔财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幸运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给了我们首批上大学的机会,更为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许多严谨朴实、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的恩师们,也遇到了从四面八方考来求学心切的同学们。我们的老师中有不少是响应党的号召支边来的,还有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面对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他们尽全力倾注了压抑10年的巨大热情,他们经历坎坷后依然坚守着那份对我们民族教育的执着,抹去伤痛继续引领我们去探求真理,去迎接科学的春天,去传承老农牧人的朴实坚强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的老系主任王春福先生,学生指导员李义禄老师以及我们的任课老师邹振兴、张德绵、胡瑞谦、贾世民、胡长华、麻硕士等等,他们谆谆教导我们时的那份投入、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哪一节课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精彩一课”。老师们都把三尺讲台看得那么庄重神圣,每一堂课都在追求完美甚至极致,这些感人至深的例子同学们至今说起来都感到是一种最大的幸运和幸福。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德识才华深厚的老师,为我们开启了新的一扇提高知识素质之窗,才使我们这批学生日后进步得更多更快。
    十年浩劫后的大学校园里,到处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当时的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是现在的大学生无法想象的。记得学校的大礼堂,这也是我们的食堂,窗户玻璃几乎全是烂的,学生们每天的饭菜基本上都是一勺素大烩菜和一绺钢丝面或一个窝头,大家就蹲在大食堂地上或坐到外面的树荫下吃饭。最有意思的是学生的漫画展中有这样一幅:大师傅在给学生抓钢丝面时“一丝不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学生们吃不饱、特别是肚子里都没有油水的情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会或各系各班级还是经常自发地组织同学们开展义务劳动,清理石头瓦块,平整道路,植树种花种草,我们这些学生个个都是劳动能手,挖地、抡镐、砌道牙边、拉车等活儿都不在话下,当时不少同学手上还留着厚厚的茧子、还穿着带补丁的衣裤,可同学们干起活儿来都是热火朝天、欢声笑语,乐在其中。经过几年的大干,校园环境就大为改观,不仅绿了,也美了许多。
    我们的同学中有老三届的,有当过炼钢工人的,有种了多年地的,也有我这样当过牧民的,有的已成家孩子都上了小学的,还有个别是应届考上的,班里同学们的年龄悬殊相差10多岁,而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都非常强,团结进取,积极向上,相互关心帮助,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同学情谊。有的同学回家带回一大包咸菜,大家就买上几个五分钱一个的白焙子,一起就着咸菜白开水高兴地饱餐一顿。
    记得入学后的第一个暑期,我们全班去巴盟部队里参加了一个月的军训,那时军训我们背的都是真枪,考核射击打的也都是真子弹,每次每人5发,我两次考试都打了45环。我们白天是队列训练,练习投手榴弹,练步枪瞄准,练炸坦克等,有几次半夜突然紧急集合,打起背包就进行夜间野营拉练,一个月下来同学们个个都晒得黝黑发亮,集合时要求的“快静齐”,我们很快就做到了。我们和部队的班长、战士们都交上了好朋友,训练完大家一起唱得最多的歌就是《打靶归来》。军训结束前,我们和部队官兵们搞了一场联欢会,排练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回校后很长时间,同学们还都和部队的官兵们保持书信往来,相互想念着。
    记得同学们入学后学习的那种如饥似渴和拼搏精神真令人感动,上课时大家尽可能早去往前面坐,生怕哪一句讲课内容没听清楚,下课总是围着老师问个不停,有的还追到老师办公室或家里去讨论问题,同学们也常为解一个数学或力学难题争论不休。那时我们的制图课作业是最花时间的,画出的图铅笔线迹要求“黑光亮”,同学们都想达到精益求精,经常是白天上完课,晚上又赶紧到教室去绘图,我们不知有多少个挑灯夜战、不眠之夜站在一张张图板前度过。同学们在学习中争先恐后你追我赶,都想把失去的时间再夺回来。
    我是一个从小就爱好较多的人,当时全校学生中开展任何一项活动我都踊跃参加,并能获得不错的成绩。不论是书法绘画展、征文或演讲朗诵比赛、文艺汇演的独唱或大合唱领唱,还是体育比赛场上短跑、中长跑、跳远、游泳、滑冰,篮、排球比赛等等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想想这些正是现在的学生加强综合素质所需要的。
    一转眼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1981年10月~11月经学校团委遴选,学校党政会议研究决定让我提前留在校团委工作,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开始转折,转向了为我校党政工团工作的服务上。我先后任校团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秘书、校工会副主席、校党委办公室主任,赴呼市玉泉区挂职副书记,1999年农林两校合并后回校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30年,真乃弹指一挥间啊!回顾30多年的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30多年来,这所大学以她雄浑深厚的民族教育底蕴,以多少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严谨治学、求实质朴的精神帮助我们吸吮了大量智慧的营养,储备了充足的思想能量和农大情怀,这些都足以给我们这批七七届的学子们奠定了最重要的人生新起点和日后更好更快发展的平台。
    我们学校建校60年,我也荣幸地在这所亲爱的大学里亲历亲为了30多年,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些令我们终身难忘的老教师、老前辈们永远是我们母校的神、母校的魂!是他们为我校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办学基础啊!
    如今,我们也已步入了知天命之年,我们虽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30多年前我们意气风发地跨入这所学校的那个早春三月,永远不会忘记为母校呕心沥血奉献终身的恩师和老前辈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把青春和热血一同捧洒浇灌在这片热土上激情奉献的30多年!母校,我们祝您永远发展进步,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
    乌兰,女,蒙古族,1956年5月出生,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1978年3月~1981年12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学习,1981年12月毕业留校工作,曾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11年8月退休。


备注:此文登载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丛书——校园书简》第三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