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我梦想着一个世界知名的母校(王鼎)

添加时间:2013-03-11 16:46:55 来源:新闻中心

我梦想着一个世界知名的母校

王鼎

    北大、清华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对这类名校及其学生社会上都投以崇敬的目光。在羡慕名校的同时,我更多地思考和探索:如何使母校 —— 内蒙古农大成为中国名校,乃至世界名校。只是久思不得其解。不过,一次国外讲学的经历似乎给了我点启发。
    1999年10月,我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结束的聚餐桌上,我认识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法国教授。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位老先生原来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医学院病理研究所的所长。也许是谈得很投机的缘故吧,会餐快结束时,他很礼貌地问我:“如果我能请您到我们学校做个学术报告,我将十分荣幸。不知您可应允?”他的诚恳,好像容不得推辞,我只好答应了。
    会议结束后一周,他给我发来邀请信,并寄来头等位的车票。当时,我正在瑞士巴塞尔做访问教授。巴塞尔离斯特拉斯堡大概只有两小时的车程,我如期赴约到了这个古老的学府。所长请了不少该所的学术要人。我讲的题目是“线粒体与肿瘤的关系”。我记得大家都很用心地听,并提出许多问题,对于他们的问题我都做了详尽的回答。会议结束时,所长给予客气的评论。其中,他说道:“我非常高兴听到这次报告,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术领域。”最后,他深情地对我说:“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不仅了解到线粒体与肿瘤的关系,而且,更了解了中国,蒙古的学术研究如此深入。”他们大概不太懂中国的地理历史,尽管我几次告诉他,我来自中国内蒙古,他还是一再称我来自蒙古。出于善意和尊重,不能再说破了,只好写给他我的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
    我一生好学,到处做学生,受中国传统的熏陶,总是谦恭有余,聆听中外老师的报告。过去我们总是请来洋教授,谦虚地倾听人家的讲座。老外在台上,我们在台下,这已是司空见惯的规矩了。好像从来不会想,我们在台上,洋人在台下,让洋人听我们的讲座。可是这一次,我登上法国高等学府的讲坛,我在台上,洋人在台下,我不是学生,我是教授了,足足地过了一把给老外作学术报告的瘾,展示了中国内蒙古教授的风采。对那次讲座后,我的感觉太好了,那真是我一生最开心的一天。就是那一天,骄傲的法国人知道有个内蒙古,做了一回内蒙古人的听众,知道内蒙古的学术也有不凡之处。可惜,过去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客观地说,也不完全是机会少,更主要的是我们不敢那样去想,不敢去争取机会。我们的大学听过不少洋人的讲座,试问:有多少人想过走出去给洋人讲学?反正我是没敢想过。经过那次尝试后,我冒出了新的想法:如果内蒙古农大的学生老师敢于这么想,敢于闯出去,平等地给洋人讲座,就会拉近我们的母校与一流大学的距离。我对知名大学有了新的诠释:知名,世界上都知道这所大学的名,但不是静候人家知其名,而是要走出去,主动告知其名。
    那天学术讲座后,老所长请我去饭店吃饭,去他家请夫人献咖啡,浏览欧洲议会大厦。人们说这是法国人对贵宾的礼遇,我摊上了。午饭是在一所外观很不起眼,但是内部却古朴别致的老饭店。那顿中饭,吃了三个多小时,换了数不清次数的杯盘,最后又是甜点、又是冰激淋,悠闲的法国人真自在啊!席间老所长,和我谈起肿瘤,我说到动物肿瘤和实验肿瘤。听我介绍完我们的肿瘤研究后,他赞赏地说了不少话,最后他补充说:“您的知识面真广啊!”听着这种赞许,我并没用“中国式”的推辞,也学着外国人的腔调说:“谢谢夸奖。不过,这是我的病理导师张荣臻教授教的。”“张荣臻?”他对这个名字不熟悉,我自然向他介绍了一翻。他说:“要是有机会,我想见到他。”可惜,张先生作古了,如果他在,把这位大师推到国外,把他的学术传播到国外,外国的学者在知病理学大师的名之后,也自然会知道内蒙古农大之名了!
    我做梦都想我的母校能成为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学。通过这一次学术交流,我深深地认识到大学不能傻等,大学要培养学术大师和有志的学生,要去国外讲学,要其学术名望要让世人知,师生的姓名也让世人知,而后学校的名就自然为世人所知了。知名并不是目的,在知名的同时,我们会平等地与国际学者交流,也会用最快的速度学到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此,对祖国和人类做出卓绝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鼎,男,汉族,1940年1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9月至1966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攻读学士、硕士学位,现任内蒙古中蒙医院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