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校园里的那片灯光(樊国华 德力格尔桑)

添加时间:2012-09-17 09:47:34 来源:新闻中心

校园里的那片灯光

樊国华     德力格尔桑



    每当夜深人静,当你漫步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校园里,你就会被校园西南角那片平房中射出的灯光所吸引。灯光是那样的耀眼,那样的深沉。
    20世纪60年代的呼和浩特市,晚上十点多钟全城已是一片漆黑,在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校园里也只有西南角的那片灯光引领着校园的光明。当你走进那片灯光,你会看到:教研室里老师们在默默地备课;教室里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看书。没有说话声,没有人走动。细微得能听到的只有钢笔的书写声和人们的呼吸声。这就是1960年成立的农牧业机械化系的系址和在这片平房中形成的学风。
    农牧业机械化系是一个新建系,是一个年轻的系。不但学生年轻,80%的老师年龄也都没有超过三十岁。虽说年轻老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条件也很艰苦。但是,农机系的老师们在系党总支的坚强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责任心。他们爱系、爱专业、更爱学生。他们以百倍的努力投入教学,为讲好每堂课,都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多人在晚上12点以后才回去休息。他们是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更像是我们青年学子的父母。他们团结和敬业的精神、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晚上的那片灯光就是把我们学生和老师融合到一起,共同奋斗的象征。
    在那片灯光的洗礼下,农机系的老师不但精于专业,思想道德方面也是让人肃然起敬。农机系有一位杜老师,工资低,家庭负担重。系里有好几位老师每月拿出自己的五分之一的工资悄悄地送给了杜老师。这种帮助大约有两年时间,直到杜老师度过困境。我们的系领导潘乃谷老师就是帮助杜老师时间最长的一位。
    1981年,笔者到新巴尔虎旗出差。返回时,经委阿主任送我们。路径贝尔湖,阿主任通过渔场领导给我们带了两条金尾大鲤鱼,每条足有七、八斤。在北京中转时听说我系副书记王春福老师调到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作,我们提着鱼专程去看望王老师。寒暄之后,王老师对他女儿说:“小红,看门那李大爷刚出院,你把这条鱼给李大爷送过去。” 小红吃力地提着鱼给李大爷送去了。八十年代初,国家还是凭票供应,物资比较紧缺。就是北京,平日里想吃口贝尔湖金尾鲤鱼那是不可能的,即使过年过节也是很少有的。
    星期六晚上,学院一般都要举办舞会。农牧学院的大礼堂(兼做学生饭厅)是呼市各大专院校中最大的礼堂。学院还有一支水平很高的乐队。在乐队的伴奏下,不仅本院的师生翩翩起舞,还引来了内大、师院、林学院、电影制片厂和各厅、局的不少嘉宾。著名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就是舞会的常客。她经常为舞会唱歌助兴。就在这歌舞悠扬的星期六夜晚,学院西南角那片平房中的农机系,仍然灯火通明,师生们依旧在为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加班加点。很少有农机系的师生参加舞会。
    在农机系那片灯光的照耀下,我们每个班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我们班有几位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比较吃力,考试有几门不及格。班级团支部研究决定选派几名学习好的同学一对一地去帮助这几名学习吃力的同学。我们牺牲了几十个星期日、占用了数百个午休,全力以赴地把这几个学习吃力的同学硬是帮到全部功课门门过关,毕业时各个领到了毕业证,欢天喜地地走向工作岗位。
    在农机系的那片灯光哺育下,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1965年秋冬,我们61级两个班五十多名学生结束了在内蒙古东部区进行的历时4个月的秋收和修理实习。在返校的列车上,我们两个班的团支部做出一个决定:在元旦前夕我们要承办学院一个晚会,进行实习后的汇报演出。90%的节目是以我们实习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为题材,自编自导自演,这在农牧学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礼堂和舞台是我们自己动手布置的,乐队是我们自己组建搭配的。我们演出的各类节目的生动性、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表达方式的质朴性居然赢得了参加晚会全场师生暴风雨般的掌声,前来观看的观众也是越来越多。到晚会结束,人群才慢慢地散去。实事求是地讲,平日里我们个人的表演水平比较差,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歌手,我们的身体又是那么笨拙。但汇报演出能有那么动人的效果,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是我们一生难以忘怀的。
    1992年我们几个同学在巴盟聚会。酒席宴上达扈白乙乐同学端起酒杯,满眼含泪地给我们敬酒。他说:“我敬樊哥一杯,六一年,困难时期,大家都饿肚子。有一次早餐我们每个人一个窝头,樊哥把他那个窝头给我半个,我终身难忘。因为你也在饿肚子啊!”
    这件事太平常了,这仅仅是我们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许许多多好人好事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件。在我们班级里、我们系里像雷锋一样的好人好事实在太多了。
    林丹同学有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也是我们班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准确地说它就是我们班的公用车。其他班的同学来借,林丹同学也从未拒绝过。20世纪6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那是凭票供应、价格昂贵的高级品。当年的飞鸽牌自行车那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奥迪、宝马小轿车。大学5年,我们班拥有自己的理发用具、钉鞋工具、针线包。我们团结互助,亲如兄弟姐妹,那友情不亚于亲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夜深人静,漫步在校园里的时候,在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当年学校西南角(农机系的摇篮)夜晚的那片灯光。那灯光下老师们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们脑海浮现。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培养和教育,感谢他们教会了我们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具备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感谢农机系把我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50多年过去了,我们虽然没有做出多少惊人的成就,虽然我们也仅仅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座社会主义大厦中的一个螺丝钉。但是,我们这些螺丝钉是经过内蒙古农牧学院农机系加工的螺丝钉。所以,我们都是高强度的、永不生锈的、拧到哪里哪里牢固的、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螺丝钉。如今,我们的母校——内蒙古农牧学院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农业综合大学;我们的农机系也发展成为机电工程学院。那片平房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
    时代前进了,母校发展了,但是校园里的那片灯光在我们心目中永远不会熄灭。

 

作者简介:
    樊国华,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高级工程师,1961年9月至1966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牧业机械化系学习。
    德力格尔桑,男,蒙古族,1943年10月出生,内蒙古兴安盟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1年9月至1966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牧业机械化系学习,1966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曾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2008年8月退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