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我心中的师长(郑克宽)

添加时间:2012-09-20 09:20:06 来源:新闻中心

我心中的师长

郑克宽


    1959年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呼和浩特市大台农业学校和内蒙古农牧学院合并。随之,杜尚礼老师来到农牧学院上班,在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开始任教,从事作物栽培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我是1962年毕业留校,分配我与杜老师搭档,同教一门课,他讲课我带实习课,不仅教本专业的,还教外专业的课,我们的办公桌靠着,面对面地相处多年。一开始见到杜老师,他已年近六旬,鬓发斑白,但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看上去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杜老师对我们年轻老师,从不夸夸其谈,而是注重身教,多年来使我受益匪浅。至今,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人生品格历历在目。
    在我的印象中,杜老师的最大长处是他教学工作出色,人人皆知。杜老师的故乡是内蒙古凉城县,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内蒙古人,他对内蒙古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对过去的历史也记得清楚,并将这优势利用在教学当中。他编写的教材内容与内蒙古的实际结合得相当紧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他讲起课来,精神抖擞,声调有张有弱,重点突出,引人入胜。课堂上的学生坐得满满的,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真有满堂喝彩的感觉。杜老师的粉笔字写的规正,有力度,板书特别有秩序,而且他特别注重图和表的制作,每次讲课前,都告知我做好充分准备,讲课前,提前挂在黑板上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利用图表让人一目了然。他讲的理论部分,特别细腻,在结合实际方面,也举出许多事例,让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学生掌握得很牢固,学生感到受益匪浅。
    杜老师的教学效果这么出众,是他辛勤备课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记忆中,他早晨准时到办公室,一上午几乎动也不动,边吸烟,边反复琢磨教学内容,便修改边添新内容。他把讲课内容“消化地烂熟”,讲课时从不照本宣读,很少看讲稿,非常熟练。他不仅白天按时来上班,晚上仍然到办公室工作到九点钟,才回到宿舍休息。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打动了我们年轻教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为有这么一位长者感到非常骄傲。
    杜老师对科研工作也是非常认真和严谨。我和他合作搞马铃薯栽培,当时,没有科研经费,他想办法自制仪器,为了观察到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规律,想办法,找材料,自制出马铃薯的膨大仪器,白天观察,晚间也观察,记录下来膨大规律。这个理论在任何书上是没有记载和报道的。我从他老人家的身上汲取到了科学理论和科研态度,受益匪浅。我特别愿意和杜老师合作,特别尊重他,庆幸做自己有这一位长者,让我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起来,直到我独立接过他的班,独立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杜老师不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年轻教师,身教重于言传,在生活上也对我们体贴入微,经常和我们坐在一起讲他的经验和教训,我特别喜欢他的谈吐。看我到了谈婚的年龄,主动给我介绍女朋友,我特别感激他老人家,永远记得他。
    杜老师还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他喜爱中医,自学成才,经常有许多患者到他的家就诊。他细心给患者把脉,开出中医药方,患者总能按照方子买全各味药。起效后,患者满面春风来看望杜老师,赞不绝口,夸他的医术高明,甚至说他是“神医”。看病就医的人多了,知名度也高了,但他老人家从不夸耀自己,总是平易近人,让人可亲可敬。
    文化大革命中,杜老师受到极大的冲击,关进牛棚,白天劳动改造,夜间不断接受审训,不久病逝,离开了人世。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简介:
    郑克宽,男,汉族,1938年7月出生,江西临川市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8年9月~1962年7月在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学习,196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2002年4月退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