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新华网】永不懈怠 迈向卓越——我国高等教育着力提高质量纪实

添加时间:2012-03-25 00:0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电(记者吴晶)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国高校发出新号召。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从教育规律出发、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正迅速展开,引领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卓越。
  真知源于实践:高等教育注重学以致用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是高校育人工作永无止境的探索。针对实践缺位在高校教学质量中的突出短板,各地各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实践基地。
  浙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自动化、信息工程4个专业的学生们将进行长达3至6个月的专业实习。
  北京理工大学设立专项奖金,评选十佳项目、改革职称评定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政府及企业合作建立4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在上海,2010年启动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改革带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商管理、工程硕士和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类别均已建立市级实践实习示范性基地。
  在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实行导师互聘、学分互认。17所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与近20家省内重点化工企业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一系列举措,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起基础扎实、素质过硬的人才储备。
  创新提升内涵: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建设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列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年”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转专业政策改革;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拓展双学位专业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转化为实际行动。各地各高校从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工程立项等多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打通通道。
  在资金投入方面,北京邮电大学提高教师课时费,改善教室设施条件,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重庆加大教育投入,全市高校累计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点73个、国家精品课程79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
  在项目设计方面,内蒙古组织开展教学名师奖和教坛新秀奖评选表彰活动,并立项建设10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4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与推动力与日俱增。
  江苏2011年转化高校科技成果8665项,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签订科技合同14178项、成交额42.8亿元。新疆高校以自治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瞄准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开展政策理论研究。
  以地区为基地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应运而生。浙江涉“海”高等教育资源正在通过扶植、共建、引进等形式组建海洋经济发展新基地。福建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已培养相关专业急需人才近6万人。
  突破制度壁垒:高等教育勇于开拓进取
  上大学等于进“保险箱”,正在成为历史。在湖南新近建立的省级质量监控制度下,专家将定期对本科毕业论文随机抽查,并将结果反馈学校。同时,还将对有首届毕业生的普通本科、专科专业进行办学水平评估,对评估“基本合格”专业限期整改,对评估“不合格”专业停止招生并予以撤销,强化高校对新建专业的质量保障。
  严进宽出——这个中国大学一直未能解决的体制性障碍正在被突破。各自为政——这个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一直难以破解的资源共享问题正在被化解。
  在清华大学,学校企业合作委员会成员已有190多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90多个。作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
  在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16个分院(研究院)及14个研究所已与学校共建20个院系和学科专业、17个联合实验室。
  在武汉科技大学,学校与武钢集团共建的“国际钢铁研究院”正在启动建设3万平方米的研究院主楼工程,志在打造跨行业、高水平、国际化的钢铁研究与转化机构。
  打破壁垒,改革实践渐入佳境。
  在安徽,10所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校与105个企业或科研机构,3年来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达千人。企业在高校建立“嵌入式”研发基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渐成常态。
  追求卓越,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当提高质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共同面临的课题,中国高校正带着崭新理念,满怀坚定信心,永不懈怠,迈向卓越。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