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解读之二

添加时间:2012-03-29 00:00:00 来源:新闻中心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喜结硕果,师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
    1.学科建设。学校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学科建设。新增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种专业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2个增加到4个。
    2.师资队伍建设。校本部专任教师由1120人增加到130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由31%提高到67%,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2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53.1%,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达到62%。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5 人,为引进人才安排科研启动经费1500余万元。选送了17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了146名教师出国学习深造。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强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适应需求、重点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建设。以国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强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依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加强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三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使其尽快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以生物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畜牧学、兽医学、作物学、林学、农林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等学科为核心,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
    2.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计算机、化学、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为我校优势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强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提升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建立我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学科体系。
    3.加强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队伍培养和引进规划,加强岗位考核,建立导师队伍建设的动态机制,加快导师队伍建设。以校区改扩建项目为契机,全面整合学科资源配置,搭建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满足学科建设需求。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对学科建设的持续投入,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援地方高校建设资金的作用,重点学科、重点方向重点投入,通过科技立项、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和共建实验室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地方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强学科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
    4、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类型从以重视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为主转变。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5.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适应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高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对学校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学校还将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继续落实“人才强校工程”。
    1.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专门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组织机构, 制定建设规划, 切实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注重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为先、身正为范,营造优良的师德师风氛围。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实施“中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项目为契机,加大学术交流力度, 创造条件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参加学术会议。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千人计划”、“草原英才”等人才项目,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3.推动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优秀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统筹规划,确定扶持、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支持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教师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把科研优势和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建设。继续完善聘任知名专家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的办法。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优秀团队建设的更为宽松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4.创新选用机制,重点引进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办法,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招聘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在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设立首席教授岗位,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5.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严把入口,建立人才的优胜劣汰机制。完善分配、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保障激励机制。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