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中国科学报】武晓东:情系大草原

添加时间:2013-09-29 13:44:01 来源: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span id="hits">0

转载于中国科学报2013年09月27日报道   作者:王月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草原生态,具有巨大的生态屏障、环境维护功能,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生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内蒙古大草原,有这样一位动物生态和草原保护领域的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晓东,履行和实践着保护草原和动物的梦想。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武晓东用了30多年的时间,进行草原、林地、农田、沙漠和荒漠的啮齿动物野外科研调查,建成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啮齿动物研究室,保存有2000余套的啮齿动物标本。他提出了地带性啮齿动物群落理论,应用3S技术分析地带性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创立区域性、系统性、综合性预测和控制草原鼠害的理论。在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研究中,创新应用非线性、系统性理论对群落的结构、多样性与物种共存开展科学研究。这些不懈的坚持终于让国内有关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的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当今,国际学术界关于生物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日新月异,成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核心领域。武晓东深知,只有迎头赶上世界科学研究的步伐才能在国际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武晓东对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特性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自1997年至1999年在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进行了3年区系调查的基础上,他从2002年开始选择典型区域建立了固定的科研野外实验基地,在连续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其他国家级课题的资助下,开展了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过程的敏感性反应研究,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研究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啮齿动物群落对不同干扰条件的敏感性反应机制及其预测模型。他提出了人为干扰下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集合群落格局—过程新理论,揭示鼠类集合群落在荒漠退化生态系统和脆弱生态系统中敏感性反应的机制,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样方尺度和区域尺度上集合群落的动态预测模型,探求全球气候变化中荒漠啮齿动物集合群落响应的机制,填补了国内啮齿动物集合群落研究的空白。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调查研究,武晓东正在探索研发适宜草原鼠害防控的生物技术,制定草原鼠害综合生物防控技术规程,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开展规模化示范和推广,组建草原鼠害区域性防控技术体系,为我国鼠害防控实践向无公害型、自然和谐型转化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除了耕耘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学科建设也是武晓东潜心钻研的阵地。他组织学科团队完成了草业科学研究系列专著(共12部,科学出版社),组织建设了“草业与草地资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学科交流融合的今天,武晓东常常活跃在各大学术会场,或与学术界进行交流,或发表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武晓东还率课题组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Franziska教授、Elke博士研究组合作,对荒漠地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活动的昼夜节律和社群行为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