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心、爱国情,教育科研双开花——访我校林学院退休教授冯林
他出生高贵,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北疆;他志向高远,却为报效祖国背井离乡;他才华横溢,却耐得住寂寞扎根边疆教育科研事业。
他就是我校林学院退休教授,自治区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冯林。
冯林早年在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工作。工作期间曾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渴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遗憾的是,他的这一请求未被批准,他却主动捐出一个月200元港币的工资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1952年冯林辞职赴广州中山大学参加高考补习,并以优异成绩被第一志愿北京林学院录取,兴奋地心情催促着他坐上了北上的列车。在校学习期间,冯林学习刻苦、认真钻研,本科四年总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毕业后因学习优秀留校担任助教。
从此,冯林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潜心教学与科研。
师者之于教育,即如巨匠之于艺术,每一块顽石、每一个音符或者每一句语言都精雕细琢,赋予其生命的灵动。失去师者巨匠,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教育也将暗淡无光。
1958年冯林支边来到内蒙古林学院。他了解到,学校刚刚在扎兰屯建立,师资、设备都十分短缺,冯林就一个人讲“气象学”、“森林学”两门课,还要为学生辅导,带学生外出实习。没有讲义,他自己编写;没有教学仪器,他想方设法从外单位借来;没有教学经验,他边干边摸索。带领学生在大兴安岭林区实习时,他和学生们挤在破旧的工棚里住宿。棚子中间放一个大破桶,里面烧着木棒子取暖,晚上睡觉时总被冻醒。实习条件艰苦,连吃饭都很困难,总是吃些玉米碴子。因此,冯林的胃常常会痛。尽管这样,他还是随身带上热水袋和药品坚持带领学生实习,尽力克服种种困难。
后来学校搬迁到了呼和浩特,可教学条件依然艰苦,连教学主楼也只有一层。即使困难重重也阻挡不了冯林一颗火热的心。他在从工地暂借的平房里开课了,没有取暖设备,冻得连粉笔都握不住,他的满腔热情却像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学生。在之后开展的课程教学中,冯林虽然学识渊博,却从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反而总和学生们在一起商量课该怎么讲,知识才最能被学生们牢固掌握。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冯林主动承担起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教学经验和授课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晚辈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名杰出的林业教育者,冯林还立足于林业科研战线,为内蒙古乃至国家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冯林年轻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他就不仅仅满足于对已知事物的了解,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随着知识的沉淀,阅历的日笃深厚,在内蒙古生活了多干年后,冯林对这里的森林植被分布和地域性植物的生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1979年秋天,内蒙古的林业生产需要呼唤冯林对自治区的白桦林及中西部其它次生林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地域广,次生林类型多,学科涉及面广,课题研究的难度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之后,冯林带领课题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出了这些地区次生林经营技术与基础理论,还获得了林业部的科技进步奖。
八十年代末,中国林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根据世界生态事业发展趋势,急于开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监测研究,联合国家重点研究单位和部直属高等院校,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重大研究项目。冯林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聘为11人论证专家组成员。1989年在北京论证会上,冯林提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应该含有大兴安岭林区,获得专家同意,从而填补我国寒温带没有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的空白。经过求诉奔波,1991年争取到中央林业部批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建立森林生态定位站。同年还争取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两个资助项目。这使内蒙古林学院成为当时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唯一的地方院校。
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建站,困难依旧。那里野兽出没,没有电力设施,通讯和交通不便,常规人工观测方法保证不了精度要求,购买国外先进仪器又缺少资金和外汇。为此,冯林组织助手先后研制出森林梯度小气候,水位和降雨量三套自动记录仪。这是根河生态站在当时全国林业系统十三个站中使用无人执守自动观测最早的生态站,取得数十万数据,供生产单位决策参考,受到林业部高度肯定。
十年期间建站、完成+项研究内容,编写一部《内蒙古大兴安岭落叶松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经过层层评选,生态站由部级晋升为国家级野外站,至今根河生态站仍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野外站。生态站作为科学研究基地,也为学校培养了三十余名硕士、博士和众多的青年教师。
硕果累累的冯林在国内,甚至是在国外都享有了一定的声誉,承担了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课题,并主编了《内蒙古森林》,担任了《北方次生林经营》的副主编一职。同时,冯林还被邀请到美欧多国出席世界林业大会、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在国内,他也出现在各地名校的讲座上,为“80后”、“90后”的同学们讲授与课堂上不一样的知识。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冯林现在虽已退休,但仍然发挥着“余热”,向那些时不时地向他请教学术问题的人提供帮助,用自己的乐观态度和矍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