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位置 > 首 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享受工作,享受幸福

添加时间:2012-06-15 00:07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白世玉 吕豆豆

  日前,记者有幸采访了我校苏娅老师。见到记者,苏娅老师微笑着与记者握手,一袭墨绿色长衣,更衬托着她的干练与朴素。对于苏娅老师的和蔼可亲虽早有耳闻,但是当真正见面时,还是出乎记者的意料,让人备感亲切。


推普工作奠基人,睿智经验沉淀
  

  苏娅,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我校马研部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教授。同时还兼任我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副站长,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写作协会理事,国际应用文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内蒙古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我校是根据国家推普政策最早一批建立普通话测试站的学校。今年是我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建站十周年,在这十年里,我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苏娅老师默默地奉献于推普工作,见证着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的成长。
  2001年3月,苏娅作为我校第一批测试员,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测试员培训,并考取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证书。6月,我校测试站正式建立,苏娅开始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由于没有实际的培训经验,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部分又都是农学类专业,与农村基层的群众接触较多,还有一部分老师本身就是来自农村。此外,大部分的教师年龄偏大、学历较高,学习起普通话来难度相对较大。一切的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压力可想而知。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培训员的苏娅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对一些青年教师,她循循善诱,用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也理解他们的心情。而面对那些比自己资历深的老教师,苏娅更是能理解他们的难处,积极地帮他们想办法。苏娅回忆说,有一位老教师,方言很重却自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一直不够重视普通话的培训。苏娅就找来录音机把这位老师的朗读录下来让他自己听,这样一来,面对“铁证”,他只好承认,认真训练了。这个方法还被其他的学员纷纷效仿。
  “好在学校足够重视,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非常认真,很多老师都会在茶余饭后拿出学习资料认真地反复练习。”苏娅笑着说,“他们私下里也会抱怨,练习的时候却很认真,这些老师都挺可爱的。”
  2003年,在全区首届教育系统普通话朗诵演讲大赛中,我校获得了教师组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对于这样的成绩,苏娅却感觉有点遗憾,“因为我的性格就是这样,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 
  有了这次的经验之后,在2007年的“我为内蒙古喝彩”——全区普通话演讲朗诵大赛中,经过激烈的竞争,我校一举夺魁。在接下来2008年、2011年等全区的比赛中,我校代表又屡获佳绩,成绩喜人。“比赛嘛,就是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让作为带队人的苏娅感受到的比赛压力逐渐减少,信心反而更足了。
  经过多年的普通话培训实践,苏娅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师,她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教他们自己给自己录音,从回放自己录音中发现自身普通话语音的问题。在给学生培训时,苏娅根据不同的方言区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不同地区的方言特点“因地制宜”,这样,培训的效果好了,效率也提高了。
  十年间,苏娅带领着测试站的老师们在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科学规范培训测试,为提高全校师资文化素质和大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先后获得全区“十五”期间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优秀单位、首届全区教育系统普通话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第五届推普周活动优胜奖等荣誉。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苏娅的无私地奉献和辛勤地付出。

素质教育呐喊者,精神文明扬帆

  我校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十分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苏娅身为人文院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基础写作理论、应用文系统功能理论和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更是一直关注着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她说,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课程学习起来带有很强的选择性。所以要想调动起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多下功夫。
  选修课就是校园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整体的培养方法。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目的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缺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在真正意义上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改变被迫学习的情况。
  在我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一段时间后,苏娅针对人文选修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对人文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及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她细心发现了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改革的设想和建议。而这些,对于我校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娅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大学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要学会享受生命、享受学习、享受工作。大学时期又是人生中创造力极大的一个阶段,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知识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你毕业以后,即使忘掉了你所学的知识,而剩下的才是你真正学到的。” 

文化知识传递者,幸福快乐流传

  苏娅还担任着《公文写作》与《大学语文》的课程,谈到工作与授课,她的眼角洋溢着的都是笑。几十年来,对工作的热爱让她总结出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方法。本是讲授性比较强的课程却被她“改造”的有声有色,让创造力与灵感迸发,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创造型大课堂。课上,学生会去寻找校园里的鸟语花香与和谐的人文景观;也会走出校园,到街头巷尾和政府部门实地调查,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苏娅善于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如招聘会、新闻发布会等。“有的时候我会提前通知他们要录像,他们准备的甚至比我都要充分,让我非常意外。”这样一来,课堂变得不再是单纯枯燥的讲授,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与老师的互动也更频繁,同时还更具体的认识到将来要面临的实际工作环境。
  “讲这门课是幸福的,是一种享受,这是一门能够与人心灵进行沟通的学科。”也许是因为内心的这种幸福感,加上为人师的责任,苏娅格外的认真,“有时候学生交的作业,我批改过的红字跟他们写的蓝字都一样多了。”说这话的时候,苏娅的脸上依然是欣慰的笑容。
  无论是谈到工作初期的艰难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直到采访结束,笑容一直伴着苏娅。不难看出,在她的内心里,一种享受工作、享受幸福的满足紧紧地包裹着她,恐怕这就是她——一名共产党员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坚守岗位,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的力量所在。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上一条:厚德重教 敬业育人 为人师表 务实创新

下一条:心系草业搏一方天地,执着耕耘行万里无疆——记云锦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