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朴刻写大爱——访易津教授
添加时间:2009-10-19 16:57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刘欢
有一种爱,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它虽然没有夏雨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费尽心血滋润每一寸土地。
有一位导师,像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她虽不如太阳般温暖全世界,却尽心尽力呵护膝下每一株花草。
去采访易老师,是源于感动,出于好奇。感动的是怎样一位老师会为重病住院的学生李菲来回奔波凑款;好奇的又是怎样一位老师在学生危机时慷慨解囊,视如己出。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我和同学们收获了受益一生的硕果,体会了平凡中刻画的大爱。
作为一名导师,易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易老师是北京人,当年作为知青来到内蒙古草原。改革开放后,许多在我校的北京知青陆续返回了北京,而她却留了下来。谈到此事,她感慨地说:“按理我也该回去,我的亲人都在北京,多么想跟他们在一起,可是这里有我的事业,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况且这里有这么多学生,他们都很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虽然日常教育工作繁且杂,有学生们陪着,学生的蓬勃朝气总是感染着自己。忙碌中也洋溢着快乐。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易老师无私奉献,甘之如饴。为研究草原荒漠化治理,她亲自带队多次深入蒙古国、呼伦贝尔等地。因研究需要时常十天半个月的夜宿在草原上,遇上晴天还好,一但是阴天,草原上的风把帐篷都能刮走。草原上物质匮乏,食物十分单一,还经常因为迷路而吃不上饭。条件艰苦如斯,环境恶劣如斯。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易老师只是微笑着说,干这行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不要把它当成是吃苦。她说,现在每年不下草原,全身都痒痒。不仅如此,因为研究经费暂时不能到位,易老师每年自己拿出2万元左右作为研究的流动经费。她说,为研究荒漠化治理,所有努力、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荒漠化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亚洲、对我们国家的气候、环境影响都很大。研究这个课题十分必要,不能等经费,先干起来再说。
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易津老师一直强调人品培养。她说,知识传授是重要,但作为高等教育,人品培养更是重要。咱们学校农村来的孩子多,学外语比较晚,你要他一下过6级,实在困难。其实,啥时候过6级甚至过不过6级,它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不成才。不要把知识看成万能的,人品才是第一位。像那种自私自利的孩子,干活找不到他,评奖学金了就跑在前面,写论文也总强调个人名利,咱们培养了也对国家没多大用处。要想做学问,就要先学会做人。说实话,一个学生不管他多低的水平,只要他进了这个校门,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好。知识欠缺点,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知识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只要他踏实肯学,迟早是会赶上来的。
作为少数依旧默默为内蒙古这片美丽的大草原奉献的北京知青,易津老师总是说,这得感谢年轻时的五年放羊经历,它不但让她学会了吃苦,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她的意志,让她在农大任教坚持至今。为此,在教育学生时,易老师很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她说,小孩越早受挫折越好,作为老师要有意识给他们创造这种条件。若教学生只是单一传授知识,以后到了社会上就让他们碰壁去吧。在学校还好,一到了社会上,有个互相竞争的问题。评职称啦、竞争工作岗位啦,都不是吃苦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有的意志力在里面。这个意志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在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过程中,易津老师很照顾蒙古族学生。她说,来的蒙古族学生,有很多刚开始都很自卑。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我的尽可能的注意优先招收蒙古族研究生的原因,近两年招收的两个博士都是蒙族的。我觉得不能因为他们汉语都说不好,英语也比不上其他学生,就不要他们。咱们内蒙农大都不要谁要啊,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我们就应该多关照。像以前有个师大毕业的蒙古族老师的考我的博士研究生,欠了点英语分,国家一点也不照顾,我认为不合适,因为人家蒙古族学生是后来汉语学了半天,还会蒙语,英语差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就应该照顾这样的学生。学习是无止境的,咱们可以宽进严出。
易老师对待学生就象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特别关心,看到学生家境不好的,时常慷慨解囊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易老师的一个蒙古族研究生,学习很优秀,达到了直读博士的条件,可是交不起以前欠的6000元学费,是她垫付的,才能够读博,最后也没有要求他还。当她看到李菲同学生活很困难后,就给他安排了一些不太累的零活,给他一些补贴。李菲过去曾向易老师借了1000元钱,当李菲几次坚持还钱时,她说什么也不要。
研究生、博士生虽然学历高,却面临不少心理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无时无刻不困扰这他们。这些问题也让易津老师忧心不已。就像找工作,按理说就没有老师的事。可是把学生们视如己出的易津老师为此也费了很大劲。她有个同学在新疆,就想尽办法把两个博士生介绍去新疆农大任教,并且鼓励他们干出成绩;一个朋友在农业部,又找关系介绍一个硕士研究生去西藏工作。咱们研究草的就没有多好的地方可以去,为了让学生就业,没办法了,还把学生弄进了保险公司。她说当个博导,听着挺高兴,其实思想压力很大,一方面要找项目和经费,另外脑子里天天就是想这些事,学生能不能毕业,毕了业又去哪,个个都是问题,有时候还得给他们介绍对象。谈到这,易老师也禁不住呵呵笑起来。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那是操劳中透出的一瞬轻松。因为有易老师言传身教,无论是新来的同学还是已经走向社会的学长,大家都相互关爱、彼此鼓励,牧草生理研究室成了同学们温暖的家,这次李菲生病后,牧草研究室研究生网站主动联络已经毕业的大多数研究生为李菲捐款。
“想要研究草原,就得爱草原”,易老师说。因为对草原的这份爱,让她在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热心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工作。在2004年一次观看著名环保工作者梁从诫先生的“自然之友”组织的“曾经草原”环境保护展览后,易老师感触很深。她带领研究室所有学生创办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自然之子”环境保护协会。一方面把学生带到北京接受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培训指导;一方面也带领学生亲自行动起来,5年来协会会长已经换了3届,积极参与了很多环保工作。2004-2005年期间把“自然之友”的草原保护展板留下来在内蒙古十大高校及各大牧区巡展。给牧民放环保片子,宣传环保知识,还赠送牧民蒙文的法律书,帮助他们了解于环保有关的法律知识。“自然之子”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环保人士的关注。如今在易老师的努力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然之子”已经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了中国首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团体会员,作为一支生力军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你有义务去做工作”易老师总是这样教育她的学生。
易津教授一直重视学生的生产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997-1998年带领学生在河北省参加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在农业工厂化生产方面和开发内蒙古植物资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且得到前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而易老师对此从不张扬,如果不是记者发现了照片里的秘密,她仍保持低调。
如易津老师的学生所说,认识易老师是一种幸福。她温和的笑容,坦诚的言语,低调的做事风格,谦逊的态度及对学生、对工作无私、质朴的爱无一不让人感动。是她,让我们明白,平凡中方显爱的不平凡。
有一位导师,像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她虽不如太阳般温暖全世界,却尽心尽力呵护膝下每一株花草。
去采访易老师,是源于感动,出于好奇。感动的是怎样一位老师会为重病住院的学生李菲来回奔波凑款;好奇的又是怎样一位老师在学生危机时慷慨解囊,视如己出。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我和同学们收获了受益一生的硕果,体会了平凡中刻画的大爱。
作为一名导师,易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易老师是北京人,当年作为知青来到内蒙古草原。改革开放后,许多在我校的北京知青陆续返回了北京,而她却留了下来。谈到此事,她感慨地说:“按理我也该回去,我的亲人都在北京,多么想跟他们在一起,可是这里有我的事业,只有在这里,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况且这里有这么多学生,他们都很可爱,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虽然日常教育工作繁且杂,有学生们陪着,学生的蓬勃朝气总是感染着自己。忙碌中也洋溢着快乐。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易老师无私奉献,甘之如饴。为研究草原荒漠化治理,她亲自带队多次深入蒙古国、呼伦贝尔等地。因研究需要时常十天半个月的夜宿在草原上,遇上晴天还好,一但是阴天,草原上的风把帐篷都能刮走。草原上物质匮乏,食物十分单一,还经常因为迷路而吃不上饭。条件艰苦如斯,环境恶劣如斯。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易老师只是微笑着说,干这行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而且不要把它当成是吃苦。她说,现在每年不下草原,全身都痒痒。不仅如此,因为研究经费暂时不能到位,易老师每年自己拿出2万元左右作为研究的流动经费。她说,为研究荒漠化治理,所有努力、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荒漠化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亚洲、对我们国家的气候、环境影响都很大。研究这个课题十分必要,不能等经费,先干起来再说。
多年来,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易津老师一直强调人品培养。她说,知识传授是重要,但作为高等教育,人品培养更是重要。咱们学校农村来的孩子多,学外语比较晚,你要他一下过6级,实在困难。其实,啥时候过6级甚至过不过6级,它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不成才。不要把知识看成万能的,人品才是第一位。像那种自私自利的孩子,干活找不到他,评奖学金了就跑在前面,写论文也总强调个人名利,咱们培养了也对国家没多大用处。要想做学问,就要先学会做人。说实话,一个学生不管他多低的水平,只要他进了这个校门,我们都有责任把他教好。知识欠缺点,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知识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只要他踏实肯学,迟早是会赶上来的。
作为少数依旧默默为内蒙古这片美丽的大草原奉献的北京知青,易津老师总是说,这得感谢年轻时的五年放羊经历,它不但让她学会了吃苦,更重要的是磨炼了她的意志,让她在农大任教坚持至今。为此,在教育学生时,易老师很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她说,小孩越早受挫折越好,作为老师要有意识给他们创造这种条件。若教学生只是单一传授知识,以后到了社会上就让他们碰壁去吧。在学校还好,一到了社会上,有个互相竞争的问题。评职称啦、竞争工作岗位啦,都不是吃苦就能解决问题的,还有的意志力在里面。这个意志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在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过程中,易津老师很照顾蒙古族学生。她说,来的蒙古族学生,有很多刚开始都很自卑。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年,我的尽可能的注意优先招收蒙古族研究生的原因,近两年招收的两个博士都是蒙族的。我觉得不能因为他们汉语都说不好,英语也比不上其他学生,就不要他们。咱们内蒙农大都不要谁要啊,他们本来就是弱势群体,我们就应该多关照。像以前有个师大毕业的蒙古族老师的考我的博士研究生,欠了点英语分,国家一点也不照顾,我认为不合适,因为人家蒙古族学生是后来汉语学了半天,还会蒙语,英语差点有什么关系,我们就应该照顾这样的学生。学习是无止境的,咱们可以宽进严出。
易老师对待学生就象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特别关心,看到学生家境不好的,时常慷慨解囊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易老师的一个蒙古族研究生,学习很优秀,达到了直读博士的条件,可是交不起以前欠的6000元学费,是她垫付的,才能够读博,最后也没有要求他还。当她看到李菲同学生活很困难后,就给他安排了一些不太累的零活,给他一些补贴。李菲过去曾向易老师借了1000元钱,当李菲几次坚持还钱时,她说什么也不要。
研究生、博士生虽然学历高,却面临不少心理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感情压力无时无刻不困扰这他们。这些问题也让易津老师忧心不已。就像找工作,按理说就没有老师的事。可是把学生们视如己出的易津老师为此也费了很大劲。她有个同学在新疆,就想尽办法把两个博士生介绍去新疆农大任教,并且鼓励他们干出成绩;一个朋友在农业部,又找关系介绍一个硕士研究生去西藏工作。咱们研究草的就没有多好的地方可以去,为了让学生就业,没办法了,还把学生弄进了保险公司。她说当个博导,听着挺高兴,其实思想压力很大,一方面要找项目和经费,另外脑子里天天就是想这些事,学生能不能毕业,毕了业又去哪,个个都是问题,有时候还得给他们介绍对象。谈到这,易老师也禁不住呵呵笑起来。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那是操劳中透出的一瞬轻松。因为有易老师言传身教,无论是新来的同学还是已经走向社会的学长,大家都相互关爱、彼此鼓励,牧草生理研究室成了同学们温暖的家,这次李菲生病后,牧草研究室研究生网站主动联络已经毕业的大多数研究生为李菲捐款。
“想要研究草原,就得爱草原”,易老师说。因为对草原的这份爱,让她在从事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热心于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工作。在2004年一次观看著名环保工作者梁从诫先生的“自然之友”组织的“曾经草原”环境保护展览后,易老师感触很深。她带领研究室所有学生创办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自然之子”环境保护协会。一方面把学生带到北京接受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培训指导;一方面也带领学生亲自行动起来,5年来协会会长已经换了3届,积极参与了很多环保工作。2004-2005年期间把“自然之友”的草原保护展板留下来在内蒙古十大高校及各大牧区巡展。给牧民放环保片子,宣传环保知识,还赠送牧民蒙文的法律书,帮助他们了解于环保有关的法律知识。“自然之子”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环保人士的关注。如今在易老师的努力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然之子”已经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了中国首家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团体会员,作为一支生力军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你有义务去做工作”易老师总是这样教育她的学生。
易津教授一直重视学生的生产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997-1998年带领学生在河北省参加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在农业工厂化生产方面和开发内蒙古植物资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且得到前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而易老师对此从不张扬,如果不是记者发现了照片里的秘密,她仍保持低调。
如易津老师的学生所说,认识易老师是一种幸福。她温和的笑容,坦诚的言语,低调的做事风格,谦逊的态度及对学生、对工作无私、质朴的爱无一不让人感动。是她,让我们明白,平凡中方显爱的不平凡。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阅读:
上一条:快乐原来如此简单——访李国婧教授
下一条:十佳毕业生——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