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高聚林

高聚林,男,1964年11月6日生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本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8-2001年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7.1-2007.3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作物学一级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教务处副处长,2011年起任农学院院长;兼内蒙古农学会、作物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农学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内蒙古玉米首席专家、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专家。自治区“321”人才工程、教育系统“11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学校及自治区学科带头人。
高聚林教授一直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农事操作》、《作物生产技术》、《农学专业综合性专业技能训练》、《作物科学研究进展》、《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优质高产栽培专题》、《作物栽培与耕作制度研究法》、《宏观农业研究进展》、《作物科学研究进展》、《作物生理生态专题》、《宏观农业与持续农业》、《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专业课与学位课,共有33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业,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5名。参加编著了《作物栽培学》本科教材,并建立《作物栽培学精品课程网站。还参编了《中国玉米栽培学》、《食品功能成分的制备及其应用》和《春玉米栽培技术》等著作。
高聚林教授先后承担完成了内蒙古4大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高产栽培生理、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和小杂粮种质资源整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草麻黄生长发育生物硷变化规律及人工栽培技术、饲用作物品种改良及配套技术开发等23项国家及自治区级重大研究与技术推广项目;正在主持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农业部科技入户科技支撑专项、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和自治区“十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推广等8项国家和自治区研究与技术推广课题。
表1 合作研究或主持承担完成的科研与推广课题一览表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年份 | 投入经费 (万元) | 本人作用 | 
| 1 | 玉米旱作地膜覆盖栽培综合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 |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 1997-1999 | 20 | 第四完成人 | 
| 2 | 玉米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赤峰市) | 内蒙古农牧业丰收计划 | 1997-1999 | 10 | 第二完成人 | 
| 3 | 玉米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通辽市) | 内蒙古农牧业丰收计划 | 1998-2000 | 15 | 第二完成人 | 
| 4 | 内蒙古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玉米MOCMDSS开发 | 内蒙古自治区“九五”攻关 | 1996-2000 | 27 | 第二完成人 | 
| 5 | 内蒙古主要农作物(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质新品种引进及优化栽培技术开发 | 内蒙古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 | 2001-2003 | 40 | 第一完成人 | 
| 6 | 西辽河流域优质饲用农作物种植及利用技术开发 |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 | 2002-2003 | 50 | 第七完成人 | 
| 7 | 草麻黄人工栽培治沙研究 | 内蒙古计委 | 2000-2003 | 10 | 第一完成人 | 
| 8 | 奈曼旗、敖汉旗可持续农业扶贫开发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 1997-2000 | 30 | |
| 9 | 鄂托克前旗、和林县草麻黄人工栽培与天然抚育技术开发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 1997-1999 | 30 | 第二完成人 | 
| 10 | 鄂托克前旗种养结合效益型牧业结构调整科技扶贫示范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 2000-2001 | 25 | 第一完成人 | 
| 11 | 新巴尔虎左旗饲用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 |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 2002-2003 | 20 | 第一完成人 | 
| 12 | 内蒙古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技术体系研究 | 内蒙古自治区“九五”攻关 | 2001-2004 | 16 | 第二完成人 | 
| 13 | 网络技术在作物优化栽培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的基础研究 |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 | 2003-2005 | 2 | 第一完成人 | 
| 14 | 寒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研究 | 内蒙农大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 2002-2004 | 1 | 第一完成人 | 
| 15 | 饲用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示范 | 内蒙古扶贫办科技开发项目 | 2003-2005 | 30 | 第一完成人 | 
| 16 | 向日葵资源数据库 | 内蒙古农科院“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 | 2003-2005 | 80万元拨5万元 | 子课题责任人 | 
| 17 | 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推广 | 内蒙古“十五”重大科技推广项目 | 2004-2006 | 45 | 第一完成人 | 
表2 正在主持实施的科研与推广课题一览表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止年份 | 投入经费(万元) | 本人作用 | 
| 1 |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节水高产栽培及其补偿机制研究(3066008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7-2009 | 21 | 第一责任人 | 
| 2 | 作物(玉米、高丹草)水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及RAPD标记(200408020302) |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004-2007 | 8 | 第一责任人 | 
| 3 | 大豆水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NCET040264)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04-2007 | 50 | 第一责任人 | 
| 4 | 基于网络的作物优化栽培及保护性耕作专家系统研究 | 内蒙古“十五”科技专项 | 2004-2007 | 10 | 第一责任人 | 
| 5 | 内蒙古超级玉米高产机理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项目 | 2005-2007 | 15 总300 | 内蒙古负责 | 
| 6 | 超级玉米高产机理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内蒙古重大科技推广项目 | 2006-2008 | 30 | 第一责任人 | 
| 7 | 玉米增产1000万吨技术解决方案 | 农业部科技入户科技支撑专项 | 2007-2011 | 100 (总2000) | 内蒙古负责 | 
| 8 | 鄂尔多斯市2007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 | 鄂尔多斯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专项 | 2007~2008 | 26+36 | 第一责任人 | 
| 9 | 向日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农业部科技支撑专项 | 2007-2010 | 20 (总2000) | 栽培负责 | 
高聚林教授首次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并阐明了我区主栽作物小麦、大豆、马铃薯、玉米高产优化栽培的生长发育、高产群体建成及动态变化、物质分配、光合性能、矿质营养、源库关系等栽培生理的基础理论;建立了作物高产优化栽培农艺措施及生理指标动态模型;提出了四大作物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高产优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实现作物生产指标化和规范化栽培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并居国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和数据库,应用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构造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多种计算机语言混合编程等技术,设计实现了“多媒体小麦、大豆、马铃薯、玉米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内同行专家总的评价是:“与同类研究比较,该项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其实用性和易用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高聚林教授研究完成“内蒙古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其核心内容“基于网络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不仅是我国无机械化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创新,也是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途径,该项技术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高聚林教授在近20年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选用紧凑型耐密新品种内单314,采用“增密增肥”等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创造了内蒙古玉米单产1158.9公斤/亩(含水率14.0%)的历史高产纪录。该成果经中央和自治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十大科技新闻。2007年进一步组织赤峰市松山区、喀喇沁旗、宁城县、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和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农业部门,在内蒙古3大平原灌区5点7个品种实现了玉米1100~1200kg/亩的高产突破,其中赤峰市松山区8亩内单314,实测产量为1172.1kg/亩,创东北-内蒙古春玉米区历史高产纪录!
高聚林教授通过近20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大豆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中国马铃薯等国内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5篇;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项,自治区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表3);为自治区农业生产纯增经济效益130208.18万元,科技培训39万余人次。
阅读:
上一条:博士生导师——易津
下一条:博士生导师——陈亚新

 
                               



 书记信箱:sjxx@imau.edu.cn
书记信箱:sjxx@imau.edu.cn 新闻中心投稿邮箱:imaunews@126.com
新闻中心投稿邮箱:imaunews@126.com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8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邮编:010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