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无垠大爱
添加时间:2013-03-29 17:54 来源:新闻中心 文字/摄影:彭静
得知我校患有“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癌”的2009届研究生李菲,主动提出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我们倍感崇敬。3月28日上午,驱车30公里的颠簸,终于到达了坐落在呼市西把栅乡六犋牛村李菲的家。一进院门,李菲的父母赶忙出来迎接,俨然看到两位老人强颜欢笑。当走进屋时,15平米的小屋简陋的令人意外。一个身材原本高大的李菲,此时体态佝偻地坐在炕沿边,布满青筋的右手无力地托着下巴,眼睛却出神地望着窗外。左胳膊压着一个灰色的手缝棉垫,仿佛勉强支撑着上身。套着臃肿的老棉裤的双腿僵硬地支在地上的棉垫上,分明可以看出棉裤里的双腿已经干瘦如柴。这就是那个81年出生、身材魁梧、长相出众的“80后”李菲?……骤然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
四年来的李菲,时时刻刻都在和癌症病魔抗争。一次次的化疗、放疗,使得他备受身心煎熬。如今的他,胸腔严重积水,血小板格外少,肿瘤压迫肺部,不间断的无法喘息,就连医院都拒绝接收。病痛的折磨,导致李菲已经连续三四个月不能进食,只是几天勉强喝一点儿牛奶;不能睡觉,呼吸特别困难,双腿失去知觉,彻夜陪伴他的只有轮椅。由于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原因,李菲早已停止治疗,每天就这样坐着,一天又一天盼望着。在和我们聊天中,由于不停地喘不上气多次导致他的话语中断,心疼地每个人都不忍心再让他多说一句,但还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还想再和我们多聊聊。
和父母的交流,更是让我们倍加揪心。六十五六岁的父母早已忘却了如何欢笑,伴随的是忍不住的泪水、内心的坚持、对儿子的鼓励和对社会的感激。慈祥的母亲几年来日夜不停地陪伴在儿子身边,端水倒尿,照顾周全。李菲臀部皮肤溃烂,心细的母亲在游泳圈外面裹上了亲手缝的棉布套,垫在轮椅上,好让儿子坐轮椅时可以有个支撑,减轻疼痛。面对我们,母亲却老泪横流,几度哽咽,无以言表。年迈的父亲一直没有停下打零工的脚步,一边帮助照顾儿子,一边日夜操劳,却也只能赚个千八百,全部用于维持儿子治疗,尽管杯水车薪。至今,花费了近五十万元的治疗费使得李菲全家背上了巨额债务。日夜承受病痛煎熬的李菲,四年来从未掉过一滴眼泪,从未向父母喊过一句疼痛。坚强的他倒是多次向父母提过停止治疗,父母明白,这是懂事的儿子惦记着他们晚年如何承担十多万元的巨额欠债啊。
在李菲全家心中,此时充满了无限感谢,感谢亲朋的帮助,感谢学校的帮助,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特别是李菲的导师、农学院易津教授的无私付出让他们感激涕零。易津教授在李菲患病的四年间,四处筹借善款,联系医院治疗,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爱点燃生命的希望。平日易津教授去探望心爱的学生时,由于交通不便,总是拎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自费打车30公里。逢年过节,她更是将一千又一千的现金直接给到父母手中贴补治疗费,至今恐怕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数目有多少了。李菲化疗后的日常治疗,用的就是易津教授的医疗卡。她淡淡地说,“自己不愿意看他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吧!”就连李菲坐的轮椅也是易津教授发动教研室的老师们集体凑钱买的。李菲的母亲亲切地称呼她为李菲的“第二个母亲”。2013年春节前夕,在家养病的李菲偶然从电视得知一位垂危的人无偿捐献了五个器官,马上引发了他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念头。当他将想法和父母表达之后,老人们异口答应。随即,李菲就给正在美国的易津教授打电话。易津教授回国后马上查阅相关资料,与家人共同联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申请办理捐献手续。
四年前,当时的李菲是我校农学院植物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出生于呼和浩特新城区保合少镇庄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只有几亩土地,靠种地维持生计的父母均已年迈,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老两口节衣缩食供李菲上学,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虽然日子过得十分困难,但并不觉得苦。本应2009年于7月毕业奔赴美好前程的李菲,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难:2009年5月16日,李菲被北京肿瘤医院确诊为“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癌”。从天而降的灾难使全家顿时陷入巨大困境,巨额的医疗费用击垮了原本贫困的家庭。我校师生得知此事,一边随即自发组织捐款,先后为李菲筹集到善款十多万元,帮助李菲全家共度难关;一边协助李菲克服身体不适,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
说起他能够做出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决定,也不算是突发奇想。从小的李菲就是一个坚强懂事、富有爱心的孩子。32岁的他从未和人吵过架,更是没有打过架。有一次他在病床上还开玩笑地逗妈妈说,这辈子就连句脏话还没有学会呢。小学时别人送给他的外号是“双百分”,每次考试各科全是满分。当时的小李菲就是全村父母为自家孩子树立的一个好榜样。由于打下坚实功底,李菲的求学之路很顺畅,中学、大学、研究生,父母从未替他担心过。倒是心地善良的李菲总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格外心疼父母。在他心中有个愿望,就是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坚持勤工俭学,好让父母安享晚年。李菲虽然家庭条件贫困,但总是将别人的利益摆在前面。记得在申请研究生助学贷款时,了解到班级其他同学尤其是农牧区的个别女同学家境贫寒,他决定放弃已经获准的助学贷款,说“我一个男的代家教,打工挣学费方便”,毅然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回想起攻读研究生的岁月,李菲更是感慨万千,每天身在农大的青春校园,共享着师生情谊、同学情谊,互助友爱,欢笑不断。他还记得自己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自然之子”环境保护协会,在导师易津教授的带领下奔赴北京接受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培训指导,和社员们一同前往草原开展科学实验,宣传环保知识,保护牧草生态环境,还赠送牧民蒙文的法律书,帮助他们了解与环保有关的法律知识。至今李菲还很留恋那段与师生同住20多天的帐篷,共同煮面条的牧区生活。
如今的李菲真切表达了他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迫切愿望,等待的是自己的唯一的心愿能够真正实现。正如他说的:“人走了,什么也带不走。像李莹一样,留下点什么,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四年来的李菲,时时刻刻都在和癌症病魔抗争。一次次的化疗、放疗,使得他备受身心煎熬。如今的他,胸腔严重积水,血小板格外少,肿瘤压迫肺部,不间断的无法喘息,就连医院都拒绝接收。病痛的折磨,导致李菲已经连续三四个月不能进食,只是几天勉强喝一点儿牛奶;不能睡觉,呼吸特别困难,双腿失去知觉,彻夜陪伴他的只有轮椅。由于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原因,李菲早已停止治疗,每天就这样坐着,一天又一天盼望着。在和我们聊天中,由于不停地喘不上气多次导致他的话语中断,心疼地每个人都不忍心再让他多说一句,但还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还想再和我们多聊聊。
和父母的交流,更是让我们倍加揪心。六十五六岁的父母早已忘却了如何欢笑,伴随的是忍不住的泪水、内心的坚持、对儿子的鼓励和对社会的感激。慈祥的母亲几年来日夜不停地陪伴在儿子身边,端水倒尿,照顾周全。李菲臀部皮肤溃烂,心细的母亲在游泳圈外面裹上了亲手缝的棉布套,垫在轮椅上,好让儿子坐轮椅时可以有个支撑,减轻疼痛。面对我们,母亲却老泪横流,几度哽咽,无以言表。年迈的父亲一直没有停下打零工的脚步,一边帮助照顾儿子,一边日夜操劳,却也只能赚个千八百,全部用于维持儿子治疗,尽管杯水车薪。至今,花费了近五十万元的治疗费使得李菲全家背上了巨额债务。日夜承受病痛煎熬的李菲,四年来从未掉过一滴眼泪,从未向父母喊过一句疼痛。坚强的他倒是多次向父母提过停止治疗,父母明白,这是懂事的儿子惦记着他们晚年如何承担十多万元的巨额欠债啊。
在李菲全家心中,此时充满了无限感谢,感谢亲朋的帮助,感谢学校的帮助,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特别是李菲的导师、农学院易津教授的无私付出让他们感激涕零。易津教授在李菲患病的四年间,四处筹借善款,联系医院治疗,总是想尽一切办法用爱点燃生命的希望。平日易津教授去探望心爱的学生时,由于交通不便,总是拎着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自费打车30公里。逢年过节,她更是将一千又一千的现金直接给到父母手中贴补治疗费,至今恐怕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数目有多少了。李菲化疗后的日常治疗,用的就是易津教授的医疗卡。她淡淡地说,“自己不愿意看他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吧!”就连李菲坐的轮椅也是易津教授发动教研室的老师们集体凑钱买的。李菲的母亲亲切地称呼她为李菲的“第二个母亲”。2013年春节前夕,在家养病的李菲偶然从电视得知一位垂危的人无偿捐献了五个器官,马上引发了他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念头。当他将想法和父母表达之后,老人们异口答应。随即,李菲就给正在美国的易津教授打电话。易津教授回国后马上查阅相关资料,与家人共同联系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申请办理捐献手续。
四年前,当时的李菲是我校农学院植物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出生于呼和浩特新城区保合少镇庄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只有几亩土地,靠种地维持生计的父母均已年迈,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老两口节衣缩食供李菲上学,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虽然日子过得十分困难,但并不觉得苦。本应2009年于7月毕业奔赴美好前程的李菲,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难:2009年5月16日,李菲被北京肿瘤医院确诊为“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癌”。从天而降的灾难使全家顿时陷入巨大困境,巨额的医疗费用击垮了原本贫困的家庭。我校师生得知此事,一边随即自发组织捐款,先后为李菲筹集到善款十多万元,帮助李菲全家共度难关;一边协助李菲克服身体不适,进行研究生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
说起他能够做出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决定,也不算是突发奇想。从小的李菲就是一个坚强懂事、富有爱心的孩子。32岁的他从未和人吵过架,更是没有打过架。有一次他在病床上还开玩笑地逗妈妈说,这辈子就连句脏话还没有学会呢。小学时别人送给他的外号是“双百分”,每次考试各科全是满分。当时的小李菲就是全村父母为自家孩子树立的一个好榜样。由于打下坚实功底,李菲的求学之路很顺畅,中学、大学、研究生,父母从未替他担心过。倒是心地善良的李菲总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格外心疼父母。在他心中有个愿望,就是要靠知识改变命运,坚持勤工俭学,好让父母安享晚年。李菲虽然家庭条件贫困,但总是将别人的利益摆在前面。记得在申请研究生助学贷款时,了解到班级其他同学尤其是农牧区的个别女同学家境贫寒,他决定放弃已经获准的助学贷款,说“我一个男的代家教,打工挣学费方便”,毅然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回想起攻读研究生的岁月,李菲更是感慨万千,每天身在农大的青春校园,共享着师生情谊、同学情谊,互助友爱,欢笑不断。他还记得自己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自然之子”环境保护协会,在导师易津教授的带领下奔赴北京接受著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培训指导,和社员们一同前往草原开展科学实验,宣传环保知识,保护牧草生态环境,还赠送牧民蒙文的法律书,帮助他们了解与环保有关的法律知识。至今李菲还很留恋那段与师生同住20多天的帐篷,共同煮面条的牧区生活。
如今的李菲真切表达了他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迫切愿望,等待的是自己的唯一的心愿能够真正实现。正如他说的:“人走了,什么也带不走。像李莹一样,留下点什么,回报社会,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 |
坚强的李菲 |
![]() |
父亲给儿子喂水 |
![]() |
易津教授(左)与李菲的母亲(右)悉心照料李菲 |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