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位置 > 首 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动态 > 正文

石凤翎教授主持的苜蓿雄性不育系回交转育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添加时间:2009-11-02 13:04 来源:新闻中心

    10月26日,我校生态环境学院石凤翎教授主持的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苜蓿雄性不育系回交转育研究”(2006-2008)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专家组验收。

    该项目在我国首次摸索出利用苜蓿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回交转育法改良了苜蓿雄性不育系Ms-4,并经细胞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农艺性状等的鉴定,深入分析了不育株的遗传性状,选育出3个遗传性状稳定、经济性状优良、雌性器官发育正常的雄性不育系,找到了1个与苜蓿雄性不育性状相关的RAPD分子标记;通过配合力分析及杂交组配试验,获得了2个强优势组合,其牧草产量较对照提高35.6%,在高产杂交苜蓿培育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广应用的潜力巨大。

    该项目研究技术手段先进,创新点突出,对加快苜蓿杂交新品种的培育,促进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填补了我国苜蓿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研究利用的空白。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上一条:我校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下一条:贺晓教授参与完成的《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