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牢记昨天、立足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王克恭)

添加时间:2012-09-07 06:50:03 来源:新闻中心

牢记昨天、立足今天、展望美好的明天


王克恭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建于1952 年秋,从建院到1966 年“文革”止,共14年。在此时段中,我将其分为两个时段:1952年~1956年和1956年~1966年,此时为发展最好时期。所谓建院的最好时期,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这个时段中学院初具规模,且任教教师基本配齐到位。能开出本专业的全部课程与相应的实验和实习。教学组织结构完善,管理运行有序、稳定。当时学制为四年本科,课程安排 33~34 门,总学时4000多学时。教师通过招聘或从相关学校调入来充实,同时每年可以从国内分来较多的青年教师。此时,也有在本专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年教师,如兽医病理解剖学张荣臻先生,兽医微生物学的李本汉先生都在学院任教。
    其次,学院十分注重实验实习的开率与强化对学生的训练。每年夏季学生都有15~20天的教学实习。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牧区和相关牧场或兽医研究所训练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关注同学与农牧民的交往中思想上的接触与提高,体验农牧民的思想感情,锻炼自己。毕业生产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头戏。一般是为期3个月的基层实践与强化技能的训练。在此期间不但要掌握临床技能,也要能较好掌握疾病的诊断方法。诸如,除内科学、外科学外,对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均是要重点掌握的必修课。像上述课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家畜(禽)蠕虫剖检术、显微镜下的虫卵鉴定都是要学会并掌握的。此外,在学风方面教师的严谨与求实的治学态度也在影响并感染着学生。行为世范的张荣臻先生和秦建雍先生给学生做出了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对张先生亲自指导的病理解剖动手的实习操作,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在基层与农牧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熏陶,使学生养成能吃苦、敢动手的实践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的技能训练是学院学生当时的一大优点。
    20世纪50年代兽医学院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分配到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兽医站。如1953年毕业的5名学生,1人留校,1人分到自治区农牧部,其余3人都到锡盟兽医站工作。继后的54届和55届毕业生都大多分到基层兽医站工作。我是1956年毕业,当年毕业的共19人。当时除8人留校外,有的到了中专任教,区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的均为少数。1956年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向上攀登科学高峰。 
    第三,由于学院注重基础科学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学院学生普遍在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诊疗治畜病方面都能较好的掌握和应用。为此,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有的出手不凡并获得好评。如1953年毕业的邱忠权同学因能在工作中吃苦耐劳、工作突出,被选为1956年自治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获得大会嘉奖,并给学校增光添彩。
    第四,从 1956~1966年初可以说此时学院在全国25所农学院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时间内,学院的兽医解剖学、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微生物学的冻干浸制标本使多所院校慕名来院学习。这些院校派教师来我院学习,说明我们这里有可学的地方,值得来。“文革”浩劫,肢解了学校一分为四,兽医、畜牧被分到锡盟办学。此时,少数受极“左”思潮影响的人,曾扬言应搬到锡盟东乌旗的乌拉盖蒙古包中去,以落实毛主席的“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的指示。
    “文革”之后,学院迎来了建设发展的春天。我认为在60年校庆之际,应总结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以求兴利除弊,并迎接新时期和新的挑战。
    跨入21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更细,社会生产活动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样对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基础知识要厚实、知识面要广、视野要宽阔、综合能力要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会被社会更青睐。为此,只能与时俱进地沿此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适应时代的步伐,以便培养出更具创新型的人才。
    我校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要立足内蒙古,要为内蒙古大农业的高效发展、稳定和可持续地为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其宗旨。我区又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自治区,蒙古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生产发展特点,尤其在畜牧业生产中有着丰富的可贵经验, 在维护天然草原的保护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草原理念。为此,这些长处我们在办学中要吸取并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写出本区特色的教材传播到实践中去。所以,学校的办学要立足本区,认识自我,适应潮流,要有自己的特色本质,不能千人一面的雷同。
    首先,学校教育的职责和本质是要为本区的农牧业的免疫防范保驾护航。重点是要立足能防大疫,注重畜禽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在教材中要始终贯彻中国特色医学中的“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对学生要以人为本,把预防为先的防病理念教给学生。今年,国家的《动物防疫法》不断完善并与世界动物防疫接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检疫、监督、预报等诸多的知识与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既能防治病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要建立一支道德高尚、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教师要求基础与专业知识深、厚、宽,要敬业,要爱学生。要向我们的前辈张荣臻、秦建雍、李作煌先生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以治学的态度与风范。教师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在教学中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办好兽医本科应是学院的主题和核心。使他们学后能立足内蒙,面向生产,面向基层。
    研究生教育,我认为要少而精,要研究与生产并举,把发展生产、提高效益放在首位。
    第四,学校领导要花大精力为全校师生员工创建良好的教学和研究的生态环境和氛围,并为其排忧解难。要求教师要敬业爱生,要关注生产,更要关注学术前沿,提倡良好的学风,少些功利、少些浮躁,多些理性、多些实在。要深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理。
    科学精神应成为学校的灵魂。它的实质就是“求真、务实、严谨和创新”。它代表着时代的风貌,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和人民的心声。力争在较长时间内把我校办成全国兽医第一流的教育。我们在庆祝建校六十周年之际,要牢记昨天,立足今天,更要展望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王克恭,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河北武清县人,副教授,1952年9月至1956年8月在原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学习,1956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8月退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