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管理年系列专访】
添加时间:2013-06-28 00:00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程志强 王晓宇 摄影:苏琴 浏览次数:
![]() |
一踏进标本馆,记者震惊了,憨厚凶狠的棕熊,半空翱翔的雄鹰,彪悍有力的草原狼,有点弯但不失神态的鸸鹋……如动物世界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动物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生态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苏吉安老师的标本成果。
肩负重担,独自赴闽学习。苏吉安老师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80年代的标本制作手段匮乏,标本样品数量少,为了丰富教学,熟练解剖技术又对标本制作充满兴趣的苏老师当时就萌生了建设动物标本馆的想法。
1991年,他在学校和家人的支持下远赴福建,向著名的唐家标本后人学习标本制作技术。标本制作枯燥乏味却带给苏老师别样的成就感。他说:“其实,当你致力于你喜欢的事情时,所有的困难都不叫困难。”四个月的学习,每天工作流程就是整理、分类、鉴别、制作、化妆、后期保养,苏老师心无旁骛,用心对待,每天去实验室帮师傅打杂,推敲、琢磨着师傅的细致入微的做法,回到住处便翻阅书籍,尝试制作标本。虽然成品跟师傅制作的存在很大差距,但他从不放弃,勤勤恳恳,重复着标本制作的学习工作。
坚持目标,初步建设标本馆。学成归来,有了技术基础,标本馆建设即提上日程。苏老师如痴如醉地进行着标本制作,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制作室。
说到标本馆建立初期,苏老师充满感动,他告诉记者,真的非常感谢学校和朋友们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一件标本一个故事,学校为他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朋友们利用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帮助他寻找动物标本,甚至被秃鹰抓伤。他把这些感动化为工作的动力,全身心建设动物标本馆,使得我校动物标本数量连年上升,各类标本总数达1000多件,标本馆达到了100平米,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以鼠为介,打造特色标本馆。在众多的标本中,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还属老鼠标本。苏老师对各地区老鼠生活习性、品种分布区域等都了如指掌,堪称鼠类标本的行家。多年的艰苦工作换来了标本馆中上千只老鼠标本,五十多个鼠类品种。
那时,苏老师参加学院几个老师共同主持的老鼠品种鉴定和搜集的项目。为了准确地鉴定老鼠品种,苏老师和队友们的足迹遍布草原、沙漠、戈壁滩,艰苦的生活历历在目,住得简陋,吃的简单,每天往返于山缝、田沟,安装抓鼠器具,更多时候却好几天都不能收获一只老鼠。而老鼠抓到后浸养、解剖、制成标本等工作必须在几个小时内完成,否则影响成品质量,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苏老师笑着回忆:“记得有一次做品种鉴定,老鼠突然从实验桌上蹿了下来,大家到处抓老鼠,弄得手忙脚乱,瞬间乱成了一片……”
精益求精,制作精美标本。苏老师对标本制作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标本应讲究艺术,讲究神似和形似,追求精益求精。
为了制作鸸鹋标本,苏老师煞费苦心。鸸鹋又名澳洲鸵鸟,稀有品种。有一次,苏老师在人民公园偶然看到了一只奔跑的鸸鹋,雄劲有力,当即决心做一个鸸鹋标本,但那时却没有相机记录鸸鹋的形态。为了制作逼真的标本,苏老师一天去公园五次观察鸸鹋,之后在制作室根据自己的记忆制作标本,稍有模糊就再骑车去公园继续观察。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一只栩栩如生的鸸鹋挥开双翅,充满神采和力量。可惜的是,一个前来参观的小朋友竟然不小心坐在上面,把整个鸸鹋压弯,虽然后来有所修复而形态却大打折扣不如从前,苏老师对此伤心了好多天。
标本的后期保养也是精细的事情,一年必须保养两到三次。每到假期,苏老师就到标本馆细心清理每一件标本,忙得顾不上吃饭却乐在其中。
持之以恒,收获连连好评。十几年如一日,苏老师把对标本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忘我的工作,点滴积累中完成各种各样的标本制作,不仅得到学校的肯定,还收获学生们的衷心称赞。记者从同学那里了解到,上过苏老师课的同学都对标本馆流连忘返,每堂课都收获颇丰。形象生动的教学,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不仅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增强了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最喜欢的,最受欢迎的,既风趣生动,又能使我们更好更扎实的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苏老师的标本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每次都受益匪浅,……”一位同学对记者这样说道。
静止的标本见证着努力的成果。苏老师从1982年毕业至今一直坚守在教学实验的第一线,主持《草履虫繁殖的显微摄像观察》教改项目1项,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教育厅的科研项目4项。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服务学生、造福社会,提高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苏老师还在继续着他的标本事业,在标本艺术的舞台上跳动着属于他的美丽舞蹈。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阅读:
上一条:学校召开期末诚信考试动员会
下一条:学校召开期末诚信考试动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