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内蒙古日报】亮丽风景线 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添加时间:2014-09-24 09:59 来源: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span id="hits">0

     此次亮丽风景线——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本报整合了平面、网络、新媒体的力量,以全媒体的形式,特邀专家及部门领导做客网络演播室,解读相关专题,同时与分社记者、企业负责人等现场连线,并制作成网络视频访谈节目在内蒙古新闻网、正北方网、北方网络视频同步播发。另外,本报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同时参与了交流互动,以蒙、汉两种语言为读者、网民奉上一场权威、丰富、赏心悦目的主题报道“盛宴”。

转载于内蒙古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5版特刊报道  记者高宇   转载于内蒙古日报2014年9月22日第5版特刊报道  记者戴宏
农牧业转型升级:我们做什么? 守望绿水青山
     

 


     专家互动
     自治区农牧业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高常胜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盖志毅

    基层互动
    
扎赉特旗委书记阿拉坦敖其尔
    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天意牧场场主常彦凤
    商都县鑫磊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谷守江

    记者互动
    乌海记者站站长于海东
    锡林郭勒盟记者站站长巴依斯古楞

    网络互动
    
内蒙古新闻网
    北方网络视频

    话题一:我们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主持人:9月4号,《内蒙古日报》刊发了《地不再那么种羊不再那么养》的文章。文章为我们描述了我区农牧业发展的13幅影像。那么,如何解读这些影像?我区的农牧业距离完全的现代化还有多远?还有哪些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

   
 盖志毅: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要对农牧业现代化有个更深的认识。这些影像告诉我们,农牧业现代化,一个呢就其组织形式,它是和小农经济对应的,往往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组织形式。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看,他体现了一种集约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几乎每一幅影像的后面都有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就经营农牧业的主体来讲,很多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牧民,而是我们说的现代职业农牧民。所采取的技术,无论是工业技术还是农牧业技术,也是最新的或者比较新的技术。从外观的表现来讲,有比较大的规模,叫规模化;有和工业或商业比较密切的联系,叫产业化。再往开扩,它就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四化”联动,密切联系。

   主持人: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模化,有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实现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连线乌海记者站站长于海东,请他介绍一下乌海葡萄种植业的情况。

   (电话连线)于海东:乌海是一座工业城市,一产规模小,但乌海主打特色牌,全力推进以特色葡萄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葡萄产业化步伐已经走在了全区前列。目前,乌海葡萄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万亩,葡萄年产量1万吨,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在政府至今连续12年对葡萄产业给予补贴扶持的情况下,乌海现已基本形成葡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产业链条,全市涉及葡萄产业的企业30多家,实现了三个产业协调互动,葡萄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年产葡萄酒7000多吨。同时,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也已起步,现有两家国家级、两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产业呈现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的发展态势,为农区居民创造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主持人:高总,请你介绍一下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的整体情况。

   高常胜:要说农牧业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农牧业现代化。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的表述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我们自治区的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全国一样,已经到了一个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

   从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看,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自治区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几组数字来说明一下,一个是自治区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554.6亿斤,取得了“十连丰”,进入到全国粮食产量大省的10强,列第10位。自治区畜牧业发展保持了“九连稳”,2013年自治区牲畜存栏1.08亿头只,连续9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而且我们自治区的羊肉、鲜奶、羊绒产量都居全国首位。二是自治区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有国家级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的龙头企业有556家,还有数千家的盟市级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全区的农牧业产品的加工率已经达到了50%左右,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还带动了100多万农牧民就业。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自治区除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的支柱产业。第三,农牧民收入取得了“十连快”,特别是近3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城镇居民纯收入的增幅。第四,农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发展。除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以外,还孕育而生了专业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等新型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区农牧业合作社达到了3.3万多家。所以从总体上说,这些年我们自治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成绩还是比较大的。

    话题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主持人:请两位专家分析一下,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我区发展畜牧业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盖志毅:从优势上讲,一个是相对于内地和沿海来说,内蒙古地广人稀,有资源上的优势:我们的人均耕地在全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水面、大草原、大森林,为我们实现规模化、实现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另外我们有很好的生产有机产品的优势。相对于内地和沿海来说,我们的工业,尤其是污染工业还不是太多,蓝天绿地、青山绿水的环境,以及很多有特点的农畜产品,完全能够打出有机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有着几千年的放养经验和历史,和有机牌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从劣势上讲,首先我们很多地区相对地干旱,很多地方是十年九旱,地下水也是越打越深,所以说水的条件对内蒙古来讲是个巨大考验。另一个从劳动力来讲,我们的农牧民和内地沿海地区农民朋友相比,思想比较保守,对市场的开拓能力也相对地弱。包括营销,包括经纪人队伍。组织形式,包括合作社的发展也滞后于浙江等沿海地区。产品加工方面,虽然我们有近一半的产品进行了加工,但我们加工往往是初加工、粗加工,还没有把产业链延伸的很长,因此全产业链的回报率相对也比较低。比如山东省,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就能够用一株玉米生产出来二百六七十种产品。但我们内蒙古对羊的加工只是停留在肉上,只是把羊肉分块或者做成羊卷,然后包装出来就卖掉了。像羊尾深加工的话,可以作为航天工业的原料。像这种高精的东西我们还很少,有很多还没有开发出来。从粮食产业来讲,我们是全国粮食不多的粮食调出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往往粮食生产上的大省、大区,往往又是工业上的小省和财政上的穷省、穷区。所以说如何让种粮的老百姓不能吃亏,是我们从国家的层面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内蒙古既有广袤的草原发展畜牧业,也有肥沃的土地生产粮食,还有一部分属于半农半牧地区,这个类型的地区如何发展,能不能实现农业与畜牧业的比翼双飞?
    (电话连线)阿拉坦敖其尔:扎赉特旗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也是国家级贫困旗,我们现有耕地面积510万亩,草场面积598万亩,适合于农牧结合。这两年,为了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我们在产业布局上,北部为养而种,南部为牧而种。现在我们提出“1225”战略,具体是从去年开始,在3年内,发展成南部100万亩工业原料基地,生猪养殖达到200万头,舍饲育肥羊达到200万只,舍饲育肥牛达到50万头,这样每年通过畜牧业把粮食转化增值10亿元。另外,重点打造羊产业,3年内,农业人口要实现人均10只基础母羊,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要实现100亿元产值,把我旗打造成蒙东地区最大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样就真正的把农牧业大旗变成农牧业强旗,老百姓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水平。

    话题三:龙头企业给什么?合作社缺什么?

   主持人: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因为龙头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能够帮助解决许多个体的种植、养殖户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连线与伊利集团合作多年的位于和林县盛乐镇天意牧场场主常彦凤,请她谈谈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好处。
  (电话连线)常彦凤:在伊利公司的带动下,我从最初的3头奶牛发展到今天的500头的规模化牧场,在这几年的创业中,伊利集团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使我们牧场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伊利集团的饲料公司技术人员总是定期到牧场指导,每星期来场两三次,从配种到繁育、给牛建档案,一点一滴地培育着我们,使我们从原来的单产15公斤发展到现在的25公斤。伊利集团在给奶牛做防疫方面,给了我们更大的支持,每头牛从出生到成长,都有专人跟踪指导。同时,我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农民,他们种的玉米由我们来收购,同时,我们牧场也聘用当地的农民,给当地农民增加了就业的机会。现在牧场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我从原来的自行车改成了现在的小轿车,从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现在的楼房,都是来自于养牛的结果,养牛给我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经济效益。 
 
  主持人:很多地区,在诸如常彦凤和伊利集团这样的关系中间,往往还隔着个中间组织,这个中间组织叫合作社。我们邀请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鑫磊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谷守江为我们说说他和他领导的合作社情况。
 (电话连线)谷守江:商都县新蕾蔬菜专业合作社理成立于2008年11月,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2013年被自治区供销社评为全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我们合作社的主要工作,首先是内部建立章程、规范管理,提高产出。第二是示范引导、标准生产、统一采购农资。我们每年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技术培训2到3次,重点学习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我们现有试验示范田1500亩,专门用来引导农民进行标准生产。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又保障了产品质量,也解决了产品生产中的成本高问题。第三是建设基地、做强产业、品牌经营。我社根据销售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厂,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把品牌概念引进了社里,2013年申请了11000亩绿色产品认证。第四是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应该围绕市场种植。我们准备跟国美采购部联系,他们明年叫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种什么,按市场需求去种植,不能想象的去种植。同时政府也对市场销售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今年我们在北京新发地市场成立了办事处。
  下一步,我们希望政府在合作社建设上应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合作社的销售队伍,应该在各大市场设有我们的销售人员。同时在后方保障上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因为我们没有仓储,没有衡温库,当时生产的产品必须当时销售,否则农民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第二就是财力上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让我们的销售人员在销售旺季上能跑出去,与各大市场联系对接,使农产品能销售个好价钱,使农民增加收入。 

    话题四:锡林郭勒盟的做法和我们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主持人:长期以来,锡林郭勒草原都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供应基地,那么锡盟如何依托草地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我们下面再连线锡林郭勒盟记者站站长巴依斯古楞,听他介绍一下锡林郭勒盟的做法。
    (电话连线)巴依斯古楞:这些年来,锡盟在控制牧区牲畜总量的前提下,以“规模养殖、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一是以提质增效为手段,夯实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抓住国家、自治区实施肉羊、肉牛良种补贴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强化肉牛杂交改良和地方良种肉羊选育提高工作。如全盟现有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标准化畜群10300群、后备种公羊生产专业户1015户、实现种公羊统一集中管理的嘎查达到299个,占全盟地方良种选育嘎查94%,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羊场(合作社)49家,为做强草原特色现代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为方向,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大草原畜牧业。初步形成东部牧区以乌珠穆沁羊为主、西部牧区以苏尼特羊为主、南部牧区和国营农牧场以杂交肉羊为主、沙地和草原河流区域以西门塔尔牛为主的4个牛羊肉优势产业区和锡林浩特以南交通沿线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导的优质奶源产业带。在北部牧区,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大户、规模经营家庭牧场。全盟规模化经营养殖大户已发展到10130户,占全盟牧户的17.6%;在南部牧区,扶持推广以联户经营、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形式,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为主要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全盟现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各类合作社891个,产业化带动牧户5.4万户,约占全盟牧户的87%。三是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完善“锡林郭勒羊肉”原产地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地方牛羊肉标准,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实施,进一步树立“锡林郭勒”、“乌珠穆沁”、“苏尼特”等畜产品品牌效应,增强草原畜产品竞争力和效益。

   主持人:以上我们听到了锡林郭勒盟正在做的事情。那么请问高总,咱们自治区下一步在促进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高常胜: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点就是深化农村牧区改革。重点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4大经营主体(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创新,另一个就是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推进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示精神,在落实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牧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制定支持承包土地草牧场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办法。
   主持人:盖老师,您对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还有哪些好的对策与建议?
    盖志毅:我们下一步发展农牧业现代化要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一个是内蒙古作为粮食生产大区、畜牧业大区和其他地方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生产的粮食越多,背负的财政包袱就越重。再一个是4大经营主体和广大农牧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其中确权是农牧业利益的产权基础,也是根本。
    高常胜:土地流转和确权上,我们要把握住底线。耕地一定不能改变用途,不可以搞别的,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和经营的监管,这是我们政府要做的主要工作。
   盖志毅: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有一对关系,就是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产业化的核心就是让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之间建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而不是把农牧民产品的价格压低,让企业好过,也不是农牧民把产品价格提高而导致龙头企业破产,这对关系要处理好。
   对于草原文化的内蒙古而言,还有一个要处理的关系就是现代农牧业和传统农牧业的关系,比如我们一方面要引进外来优良品种,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品种也是宝贵资源。不要认为引进的就是现代化,土种就不是现代化。又比如禁牧了这么多年,是不是要继续禁牧下去,难道放牧就不是现代化?
   最后一个问题,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生态的承载力,特别是水的承载力,不能不顾水、土壤的条件,去搞太大的现代化,让水资源无法支撑。比如说非要把原始的草种铲掉,种所谓现代化的牧草。要从尊重自然的角度处理好现代化和自然的关系,这也是一个长远的想法。
   主持人:加快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也是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祖国北疆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越来越亮丽。

      专家互动
    自治区林业厅党组成员、巡视员李树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秦富仓

    基层互动
    通辽市扎鲁特旗生态办副主任金城
    鄂尔多斯天骄资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云飞

    记者互动
    内蒙古日报兴安分社社长胡日查
    内蒙古日报乌兰察布分社社长皇甫美鲜

    网络互动
    内蒙古新闻网
    北方网络视频
 

    话题一:如何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主持人:从资源条件看,我区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实施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请问我区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怎么样?

    李树平:我区是实施国家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也是承担林业生态建设任务最多的省区。近年来每年都完成1000多万亩,约占全国的1/8,年净增森林面积和蓄积占全国增长量的近1/10。目前全区森林面积已达到3.73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为21.03%,林木蓄积达到1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
    防沙治沙成效显著,全区2.6亿亩风沙危害面积、1.7亿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上世纪我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是逐步扩展,经过治理,目前已经实现逐步缩减,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每年减少1.1亿吨。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6.09亿吨,总碳储量8.05亿吨,年防风固沙15.94亿吨,年滞尘量709.53万吨,沙尘天气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主持人:在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过程中,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呢?

    秦富仓:内蒙古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或退化,恢复很困难。从造林的角度来说,多数地区属困难立地条件,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很多。可以说,生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靠科技。
   
其实在我们过去的生态建设中也在不断利用各种科技成果。例如,在造林技术方面,各地已有的机械开沟深栽造林技术、飞播造林治沙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在提高造林成活率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造林模式方面,我区总结的“两行一带”造林模式在很多地区推广。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都有自身的特长,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技术和科研成果,生产部门在应用方面具有优势。要提高生态工程水平和建设力度,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也需要生产部门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部门联系,以便使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应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作用尤为突出。建议各有关部门要多开展合作,必要时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发挥各部门各自的优势,资源共享,协作攻关。

    (电话连线):请介绍一下兴安盟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情况?

    胡日查:2002年,兴安盟在自治区统一部署下全面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2年底,退耕还林造林356. 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7.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22.5万亩,封山育林46.5万亩。2008年以来,兴安盟还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主要进行了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农民工培训、农村能源、补植补造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经过近5年的建设,增加了兴安盟的有林地面积,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使兴安盟的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3.8%提高到2012年的29.6%。有的项目已出现了野兔、野鸡、沙半鸡等野生动物。

  话题二:怎样切实发挥重大区域绿化的作用?

    主持人:我区于2013年启动了重点区域绿化,这是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一项重大举措。请问,我区为什么要启动实施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今年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李树平:重点区域是我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中具有特殊地位,推进重点区域绿化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迫切需要。
   
2014年全区重点区域绿化工作按照“全面规划、分区实施、注重效果、规范管理”的建设思路,主要做六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好2014年绿化任务。根据各盟市制定2014年计划和2013年完成情况,确定2014年全区计划完成重点区域造林绿化200万亩,其中公路绿化5589公里、51万亩,城镇绿化50万亩,村屯绿化50.8万亩,厂矿园区绿化23.2万亩,黄河两岸绿化22.8万亩,大青山前坡绿化2.2万亩。二是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促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落实。三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原则,不断创新和拓宽融资方式。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存活率。五是做好部门、单位间的协调。六是抓好重点区域绿化示范建设,采取“分区示范”和“分级示范”的方法强力推动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主持人: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

    秦富仓: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实际上在我区构成了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每一类区域的绿化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其绿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也有差异。这就需要根据其绿化的目的和所处的立地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树种,合理配置,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
   
公路绿化在造林时根据其立地条件、可适当提高造林标准。村屯绿化要与新农村建设、农村自然景观和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相结合,做到一村一景。城镇周边绿化既要考虑绿化美化、改善环境的需求,还要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黄河两岸自然条件复杂,应从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保护河岸的角度去选择树草种和造林种草技术。大青山绿化可从景观美化的角度选择树种,而阳坡的条件差,必须从抗旱的角度选择树种。厂矿园区绿化一般是与矿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治相结合进行的,必须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绿化。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今年乌兰察布市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的进展情况?

    皇甫美鲜:今年,乌兰察布市将重点区域绿化项目融入国家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特别是加大了村屯绿化,将110个新农村示范村绿化全纳入“十个全覆盖”工程一体化建设。在通道绿化中,将交通部门的公路绿化项目、水利部门的水保项目、畜牧部门的种草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农田防护林项目,整合起来集中用于通道两侧流域范围内的绿化。在工业园区绿化中,政府投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投资绿化厂区院落,开展了企业栽植碳汇林活动。上半年,全市完成公路绿化2.06万亩,城镇及周边绿化4.17万亩,村屯绿化0.48万亩,厂矿园区绿化1.43万亩,义务植树6.1万亩,经自查成活率达85%以上。

    话题三:生态与民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主持人:我区在打造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过程中,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性互动、生态与民生协调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我区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李树平:生态与民生是林业的一体两翼。林业生态建设既要靠改革创新推动,又要靠重点工程项目带动,同时还要靠林业产业拉动。群众在保护与建设生态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物质成果,就能实现生态与民生的协调互动。

    要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充分认识内蒙古自身巨大潜力和优势,找准切入点,力求在发展民生林业上迈出新步伐。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打造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创造更好条件。着力落实林业惠民政策。深入开展林业扶贫攻坚工程,加大对38个省部级干部联系贫困旗县的林业工程项目倾斜力度,为自治区完成扶贫攻坚工程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在发展林产业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编制实施林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三是创新发展机制,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创新升级,积极搭建龙头企业、农牧民与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五是发挥边境口岸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主持人:请谈谈您对生态与民生协调发展的看法?

    秦富仓:生态工程与改善民生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国家正在实行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生态工程本身直接的生态产品,为当地提供巨大的资源。我区很多植物资源的开发也是基于生态工程的,如山杏、沙棘、文冠果、沙柳、苁蓉等。三是生态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一个地区总体环境的系统改善,涉及到农、林、牧、水、交通等很多内容。例如,一些地区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后,通过坡面上的造林种草,营造果树经济林,坡耕地改造为梯田,沟道中修筑谷坊和淤地坝等一系列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也发展了经济,使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电话连线)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企业建立“循环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种沙棘、共同增收的事。

    李云飞:我们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沙棘综合开发利用,建立起“循环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这个“循环产业链”就是:每年和农民签订原料收购协议,然后以保护价从农民那里收购沙棘,农民直接参与种植、采摘,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户收入,又保障了公司的原料供应。
    此外,我们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醋糟、酱糟,加工成饲料供农民使用,减轻了农户的劳动负担,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去种沙棘,实现了沙棘种植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们公司有沙棘育苗基地1000亩,原料林基地12万亩,自1994年成立以来大约带动农户数量11万人次,人均增收1000元。

    话题四:生态建设成果如何保障?

    主持人:要从源头上保护好生态,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做保障。请问,我区如何为建设美丽内蒙古提供制度保障?

    李树平:主要完善了五项制度。一是完善林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积极开展森林、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自然资源资产普查调查,明确产权主体,确保生态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做到权有其主、主有其利、利有其责。
    二是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三是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按照构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科学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
    四是探索编制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按照国家要求,研究编制我区林地、湿地等林业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建立林木资产和林木资本核算体系。
    五是建立林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荒漠化和沙化状况、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定期和年度监测相衔接,及时反映林业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情况、发展趋势。

    (电话连线)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扎鲁特旗生态制度建设情况。

    金城:首先是资金投入制度,我旗从2008年开始每年按地方财政收入2%的标准列为收缩转移专项资金,用于全旗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上。其次是政策保障,每年年初旗里出台全旗生态文明行动计划,制定任务目标、措施方法,全旗上下统一行动。第三是移民安置制度,针对不同类型区制定适合当地的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第四是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制度,退耕的“二轮延包”耕地每年每亩补助100元,耕地承包关系和相关国家惠农惠牧补贴政策保持不变;第五是严格执行“禁牧舍饲”政策,严厉打击了滥垦滥牧滥樵采等三滥现象;第六是奖惩制度,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基层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实绩考核项目,进行严格考核。

    话题五:生态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主持人:今年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对生态领域来说,同样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请您介绍一下我区生态领域改革主要在哪些方面展开,目前的进展情况怎么样呢?

    李树平:改革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和顶层设计要求,开展了调研,有关情况收集等国有重点林区改革基础准备工作;二是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积极稳妥地开展林权抵押和流转,草拟了林权流转指导意见的编写提纲。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完成了全区国有林场改革调研,修订完善了我区《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三是积极健全林业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四是修订完善征占用林地补偿标准。目前,正在开展调研和相关指标论证;五是研究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开展了调研等工作;六是探索建立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主持人:请您谈谈对我区深化生态领域改革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秦富仓: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抓住我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特点,做好规划设计。二是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三是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三大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生态建设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四是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须从节水、保水、蓄水、抗旱的角度出发,做好水的文章。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上一条:全国大学生网球联赛总决赛落幕 我校代表队喜获多项佳绩

下一条:【中国教育报】每当想起您,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