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论文写在大地上 成果留在百姓家——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2004年,内蒙古农业大学闫伟教授主持完成的 “林木菌根菌剂生产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诞生……近年来,农大承担国家、自治区等各类科技项目503项,落实科研经费1.52亿元,列全国农林院校第六位。
立足专业特色服务农村牧区
春天的阳光柔和地洒在土默川平原上,土默特左旗把什乡云社堡村的村民刘全才说:“10年前这里可不是现在你们看到的林成网田成方的景象,全靠万家沟水库的建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原来,土左旗把什乡附近靠近山地,砂石地和盐碱地多,从1989年开始,农大水利与土木工程建筑学院的教授们历时10年参与设计和建设了万家沟水库。水文专家朝伦巴根、结构设计专家赵敬玉、地质勘测专家刘培泰等当时的主要设计者的名字仍为当地老百姓们熟记。
自2001年开始,“小麦、大豆、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先后在3种作物主产区13个旗县市累计推广272.4万亩,当年增产粮食16914万公斤,新增产值3.2亿元;云锦凤教授培育成的9个牧草新品种,在自治区及相邻省区大面积推广,给广大农牧民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难以估量;高聚林教授主持的“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在全区各地的试种,实测平均籽粒产量为1109.2公斤/亩,最高亩产达1250.5公斤。
各类实验室成为科研成果孵化器
2004年,王瑞刚、李国婧夫妇双双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了农大执教,从事植物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与教学。4年间,两人共申请发明专利两项、3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发表SCI论文7篇。2007年12月,李国婧还被评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
参加今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了同学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而校级实验室就成了同学们梦想成真的“跳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此次有13组同学申报参赛,王超、张惠彬、张娟娟就是其中的一支队伍,三名同学申报的参赛课题是“杏仁、牛奶混合干酪”,在实验室里的高压萃取机旁,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正认真的进行着实验。内蒙古农业大学现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22个,全校4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了实验室实验。
2002年以来,农大投入采购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经费1.43亿元。学校先后为李国婧、张明辉、张家新等10余位高层次人才每人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建设了专门的实验室或科研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王懋是农大机电工程学院大三的学生,他目前已经获得了7项发明专利。说起他缘何有这么多的发明专利,他说:“一方面是我热爱钻研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学校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给予了我们支持。”原来,为了鼓励合作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2006年开始,农大在全校设立了每年2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对于学生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估,对重点项目和可行性好的项目分别给予3000元和2000元的支持。王懋去年的两项专利——恒温容器和运输装置的研制就是在科技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的。
2005年到2008年,农大在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全国比赛中,共获得了1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