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位置 > 首 页 > 媒体农大 > 正文

[北方新报]留洋女科学家李国婧为内蒙古改造“基因”

添加时间:2009-05-29 09:18 来源:北方新报

                                  文/本报记者  牟  野 
  “……作为一个内蒙古人,我对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一直埋在内心深处, ‘回去’的念头始终在我心头萦绕。正是这份与草原的约定,使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去! ”5月4日,在自治区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上,刚刚荣获第九届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国婧在代表发言时,由衷地表达了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大草原的决然选择。
                                      酒厂当翻译
  1994年7月,李国婧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系(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那个时候,李国婧经历了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的前奏。李国婧没有选择,回到了家乡赤峰市翁牛特旗,开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当时,翁牛特旗乌丹酒厂进口了一套设备,因为没有懂外语的人才,无法翻译安装设备的相关说明书,酒厂就到人才市场上试试招聘人才,解决燃眉之急。酒厂的招聘人员翻遍了所有的档案人员的资料,才发现了过了英语六级的李国婧,而且李国婧是唯一一个过了英语六级的。
  在酒厂工作一年的时间里,李国婧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空闲的。 “不能这样浪费时间”, 李国婧决定开始考研。刚刚开始工作不多久的李国婧还不懂人际关系的复杂,在单位里也不避讳自己要考研,有时就在办公室里偷偷地复习备考。结果,李国婧办公室的门经常被“热心”同事突然推开,“查看”她有没有安心工作。
                                     考研再考博
  为了有个安心的学习环境,李国婧决定辞职,安心备考。1995年,李国婧如愿考回母校内蒙古农业大学,成了卲金旺教授的研究生。
  回忆起那段日子,李国婧说,人总会遇到很多选择,只要选择了目标,就要努力坚持下去。考回母校的李国婧开始研究自己喜欢的专业。1998年,李国婧获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植物生理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李国婧再次面临一个选择,是找个单位就业,还是考博深造。最后在导师的教导下,李国婧再次选择了学习深造。在当年的考博中,李国婧一下子收到了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终,李国婧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激素生理专业。因为博士生导师周燮教授是植物激素领域的知名学者,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南农的三年,导师经常邀请一些国际著名的植物激素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实验室作报告,同这些学者的交流不仅增长了李国婧的专业知识和实验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她的英语水平。
                                       出国深造
  李国婧告诉记者,2001年博士毕业后,以她的科研能力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找一家待遇优厚的单位工作是没有一点问题。然而此时,李国婧爱人的导师王水平教授和她的导师周燮教授推荐她出国做博士后研究。对美国先进的科研技术和飞速发展的科研领域的向往和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能力的渴望,使她决定去留学深造。 2001年,李国婧与丈夫王瑞刚(内蒙古培养的农业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200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一起选择了出国深造。出国深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研技术和科研理念,看看她研究的课题在世界研究领域的地位。
  李国婧和丈夫王瑞刚先后到了美国密苏里大学和丹佛斯植物科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很快,李国婧严谨、细致和勤奋的工作赢得了导师的欣赏和信任。在学术研究上,李国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就在李国婧学业将完成的时候,又一个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摆在了面前: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当时,国内外很多单位都向李国婧抛出了橄榄枝,继续留在美国,不但有优越、先进的条件下从事她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还有丰厚的薪金待遇;也可以回国,选择一份轻松的工作,从此衣食无忧……
  然而这时,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李畅游校长和她的导师邵金旺教授打来了电话,建议李国婧回到内蒙古工作。校长和导师的电话一下子勾起了李国婧内心深处对祖国和家乡思恋的情结:“作为一个内蒙古人,我对家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 ‘回去’的念头始终在我心头萦绕。正是这份与草原的约定,使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去! ”李国婧还告诉记者,她选择回国报效大草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丈夫王瑞刚的支持。就在她无法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的时候,先期回国回到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丈夫王瑞刚打电话告诉她,祖国的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母校的发展、母校科研状况和条件更加适合她的发展……
                                    报恩大草原
  在回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的5年里,李国婧潜心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她和丈夫王瑞刚每天奔波在实验室、教室、家的三点一线上,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个个快乐而充实的日子。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李国婧先后得到了11项国家基金资助,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围绕我区作物生长受干旱、寒冷和盐碱化等几个主要问题,李国婧和她的内蒙古资源植物分子改良创新团队,将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作为团队的主攻方向。目前,李国婧的研究团队已经获得了两个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的候选基因,如果将基因转入农作物生产领域,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抗寒和耐盐碱能力。同时,针对世界性石化能源枯竭问题,李国婧的研究团队加强与地方合作,积极推进甜高粱秸秆制乙醇产业化研究,期望用生物质燃料替代汽油。目前,植物生物反应器、植物先天免疫功能基因研究等7个课题项目都在顺利进行。在科研之余,李国婧依然承担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教学工作,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李国婧都是悉心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将科研的理念、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恩与学生分享。
  由于突出的业绩,近几年来,李国婧荣获了内蒙古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等很多荣誉和奖励。李国婧说:“当我荣获了这些成绩和荣誉的时候,有人说我勤奋,有人说我幸运。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幸运背后的秘密是乐观的人生态度、踏实的工作积累、永不放弃的执著,全力以赴把该做的事做到更好。”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上一条:[人民网]突出实践特色坚持边学边改 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

下一条:[内蒙古新闻网]川渝学子5·12周年 感恩内蒙古行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