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协调能力”是被“逼”出来的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丁明达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当了一年的校长助理。校长助理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校长管理学校事务,为校长决策提供意见。而当时的丁明达是研究院预案方案创作工作室的高级建筑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只做设计,其他一律不管”的人。
通过短短一年的挂职锻炼,丁明达成长为现在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第8设计所所长助理兼副主任建筑师,从事着自己过去并不擅长的“管理协调工作”。他至今仍经常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国家各大部委之间奔波,不知疲倦地、协调各项事务。
挂职经历为他从一个单纯的建筑设计师成长为一个管理型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原来我只知道从专业设计的角度看问题,现在发现应该像校长那样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设计只是长远规划中的一小部分。”
刚到学校工作,丁明达接的第一个活儿是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考察,美化校园环境。这是一个“硬活儿”,当时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谈不上美观,绿化少、垃圾箱少、公用座椅少。
小丁的宗旨是“花最少的钱把事情办好”。这是小丁第一次出去“协调工作”,学校高层、中层、普通教师他跑了个遍,最终确定由他设计校园环境布置的总体架构,由学校环境艺术系的老师带领学生负责完成每一个子工程的美化方案。
如今的内蒙古农大校园里,座椅、垃圾箱等“城市家具”和校园里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购买材料、纯手工制作的。
一年里,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问题上,总有一个人始终斡旋在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和学校主要领导之间,大家都叫他“小丁”。专家总是尽可能使设计更加环保、美观、耐用,学校领导要建筑工程尽可能快地完工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教学用房和学生住宿需求。
实际情况是,楼盖快了质量不好,楼盖慢了大批学生没地儿住。丁明达的“协调能力”被“逼”出来了,他向校长建议,先通过改造老楼和新建简单钢结构临时厂房来暂时满足学生需要,“学校真的很不容易,校长要考虑的问题太多了,必须从学校事业的发展角度出发。”
渐渐地,小丁不仅能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把设计做好,他还能给学校省钱。比如,内蒙古农大新校区使用的太阳能生活热水技术,这是丁明达以一名专业建筑设计师的角度提出的一个节能减排建议,“学生原来洗一次澡要花5元至10元不等,这是因为热水用锅炉、用煤烧成本高的缘故,用太阳能的话至少可以省60%到70%的烧水钱。”
然而,引进太阳能技术的建设成本要比原来锅炉烧水多出600万元左右。小丁又出马了,他从头学写报告、写说明,向国家相关部委申请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资金”、“节约型校园”等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是大头,“有600多万元,正好可以补缺”。但该项目因扩大资助范围,正酝酿减半资助金额。
当时,小丁已经结束一年的挂职锻炼回到原单位工作,按道理,他已经申请了这笔资助资金,国家政策临时改变纯属不可抗力因素,他完全可以“免责”。但他不这样想,“一下子就少了300万元啊!学校经费不够,很有可能就放弃这个项目。”
带着一大叠材料,小丁往返于呼和浩特和北京之间,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学校之间来回“活动”,主题只有一个“高校比谁都需要这笔资助”。
小丁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600余万元一分不少给了学校。学校花了与原计划改造锅炉一样的钱,引进了造价相对较高的太阳能设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