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位置 > 首 页 > 媒体农大 > 正文

【内蒙古新闻网】史海滨:大学教授埋头田间搞科研

添加时间:2012-11-22 22:47 来源:新闻中心

转载于内蒙古新闻网2012年11月12日报道   北方新报首席记者:张弓长

    史海滨出生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喝着黄河水长大。几年前,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史海滨却回到河套平原开始种地,许多乡亲都纳闷:一个大学教授不在学校里好好教书,怎么跑回来种地了呢?

  大学教授回乡种地

  由于史海滨的父母都是铁路工人,他虽然从小生长在河套平原这个著名的农业地区,却从来没种过地。

  1978年,史海滨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攻读了硕士学位。1996年,史海滨又前往日本冈山大学环境理工学部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回到母校内蒙古农牧学院水利工程系任教,并且通过刻苦努力荣升为教授。内蒙古农牧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后,史海滨被聘为该校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还是农业水土工程和土壤学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几年前,史海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进驻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开辟了一个100多亩的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科研示范基地,然后就和当地农民一样,种起了庄稼。最初,当地的农民都用特别惊奇、甚至怀疑的眼光打量着他们,想看看这些读书人究竟能整出个啥花样来。

  农民们很快发现,史海滨的团队耕种的土地在灌水、施肥、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等诸多方面,都与当地传统的耕种方式不同。比如说:当地农民浇地时都是用水渠的水漫灌,而史海滨的团队采取的则是“膜下滴灌”的方式;当地农民施肥时肥料的播撒量都特别大,而史海滨的团队给农作物的施肥量却减少很多。

  在庄稼苗破土而出的最初阶段,史海滨的团队种出来的庄稼苗与当地农民种出来的庄稼苗也没什么两样。可长着长着,史海滨的团队种出来的庄稼苗就明显比当地农民种出来的庄稼苗壮实起来。此时,当地农民才惊讶地发现,这帮读书人还真不简单。到了秋收季节,农民们就更为惊讶了,史海滨的团队耕种的番茄不仅节水省肥,产量竟然比他们的传统种法增产30%以上。

  科研示范基地扩展到1万亩

  按照农民传统的种地模式,在每年的春播、拔苗、追肥、浇灌、秋收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一些闲暇的空当。而史海滨的团队却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这些人几乎每天钻进庄稼地里不停地观察、采样,思索、研究着。他们研究的对象除了庄稼苗、土壤、水质、产量之外,更关心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还提出了“节水控盐”的双重目标。

  由于长时间在田间劳动,史海滨以及团队成员的肤色很快就被风吹日晒得和当地农民没什么两样了。采访中,史海滨说:“团队成员里有一些是我的学生。有的女生从小生活在城里,在家时根本不知道如何种庄稼。可跟着我进入这个科研团队后,就和农民一样种庄稼,原本娇嫩的皮肤很快就晒黑了,我看着也挺心疼。不过,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如果就坐在研究室里搞研究,而不去农田里实践,研究出来的成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自然也就无法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科研成果。”

  作为这个科研团队的总指挥,史海滨要操心的事情比其他成员自然更多一些。由于在校内还担负着一个教授应有的教学任务,史海滨就得经常在呼和浩特与磴口之间来回奔波。每到基地,他都急切地向驻地研究人员了解最近一段时间的试验情况,解决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每走进一片试验田,史海滨总会停下身来为庄稼除除草,看看庄稼的长势,仔细询问农田的管理和各类信息的采集记录情况。

  几年来,在磴口县田间地头、农家院里,总能看到这位平易近人的大学教授的身影。

  在炎热的夏季,史海滨和科研团队的成员也经常钻进庄稼地里去观察研究,此时他们不仅要在酷热中煎熬,还经常被蚊子叮咬。史海滨说:“河套平原的蚊子特别厉害,最猖狂的时候竟然能隔着两条牛仔裤给人叮个大包。”

  如今,史海滨的科研团队在磴口县的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已经从100多亩,扩展到了1万亩。

  让农田少喝黄河水

  那么,史海滨率领的团队研究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科研项目呢?他们要攻克的又是一个怎样的难关呢?这还得从河套平原的历史与现状说起。

  众所周知,千百年来,是黄河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滋养了河套平原的千里沃土,这片土地才有了“塞外粮仓”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灌溉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迅猛,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00万亩,到现在的超亿亩。进入70年代以来,黄河缺水断流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然而,在黄河流域,一方面“水荒”严重,另一方面宝贵的水资源在农业领域却被严重浪费。几年前,新华社的一篇报道曾经这样写道:“1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从河流湖泊进入田间,只剩下0.45立方米,另一大半则在输水途中或者渗漏或者蒸发而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便是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整体利用情况。”

  鉴于如此严峻的用水形势,史海滨率领的团队就担负起了这项历史重任,这个名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项目,也是国家投入重金的重大科研项目。史海滨率领的科研团队要攻克的,就是要把河套平原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灌区如何在节水的条件下,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又要确保对土壤环境不产生新的负面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也意味着传统耕作灌溉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通俗地说,史海滨率领的科研团队,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让河套平原上的农田少喝黄河水,又要让农作物产量增产,防止土壤盐碱化,进而增强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主持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史海滨长期从事农田水利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应用、土壤水盐运移预测及数值模拟、盐渍化土壤作物水肥耦合效应及水分高效利用、土壤水盐空间变异性及区域监测预报和土壤盐渍化防治与改良等方面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史海滨主持的2008年度的获奖项目,3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050万亩,节约水费合计为1309.50万元,农业增收合计为2.1346亿元。

  史海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人才开发基金和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北方灌溉项目和内蒙古政府专项等80余项。目前他正在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他还荣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如今的史海滨已经拥有了众多头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教学名师、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自治区“333人才引进工程”首席专家,现任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主任、内蒙古水利学会副秘书长与常务理事等。他在教学、科研两个领域都获得了骄人的成就。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上一条:【内蒙古新闻网】自治区团委发起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集中行动  

下一条:【内蒙古新闻网】关注城市交通状况 驻呼高校举办道路交通创意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