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新报】内蒙古草原乳业的拓荒者——刘震乙
转载于《北方新报》2014年12月23日第28版 作者:易三羊
![]() |
上世纪90年代刘震乙先生在实验室工作 |
2005年8月2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乳都”的称号。作为伊利、蒙牛两大全国乳业龙头企业根据地的呼和浩特,在2000年时便开始实施“奶业兴市”战略,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优惠政策的推动,2004年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人均鲜奶占有量和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4项指标均已遥遥领先全国大中型城市,故“中国乳都”的称号非呼和浩特莫属。
呼和浩特在乳品业所取得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追溯其乳业历史,从1953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现归入内蒙古农业大学)成立发展至今,是50多年来我区畜牧专家、乳业界人士和草原牧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我区畜牧兽医学界著名学者、家畜育种专家、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刘震乙先生致力研究草原畜牧业长达51年,是呼和浩特市奶牛业创建者和内蒙古草原乳业先驱,他的名字和“中国乳都”称号紧紧连在一起。
支边教师南京来
1921年10月,刘震乙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县,其父刘明轩是教师兼儒医,其母张民全知书达理,成长在书香世家的刘震乙从小聪慧且好学,成绩优异。1939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攻读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是畜牧学家汤逸人教授的弟子。
刘震乙大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曾在汤逸人教授负责的教学牧场中帮一位外籍教师饲养奶山羊。1944年毕业后,23岁的刘震乙受聘于母校国立中央大学,做汤逸人教授的助教,因此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进一步得到恩师熏陶。后来,他还在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等高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内蒙古,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竟没有一所大学,人才极为缺乏,经济也滞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央决定选派教师前往呼和浩特,组建内蒙古第一所本科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当时32岁的刘震乙决定告别南京,奔赴遥远的内蒙古支边,他这样做有两层含义:一是响应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内蒙古畜牧业发达,他又是学畜牧科学的,完全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怀着类似昭君出塞的决心和梦想,1953年春,刘震乙携妻儿和年近六旬的老母来到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第一批支边教师。
致力良种牛羊选育
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创立之初,根据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亟须,只设置了畜牧、兽医两个专业,教师只有12人,学生也不足百人。刘震乙后来回忆说:“我刚来呼市时,这里百废待兴,城边上东瓦窑村的土墙上到处可见用石灰水涂刷的吓唬狼的白圈圈。刚刚挂牌成立的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既没有实验室,也没有教学设备,更别提职工宿舍了。”
在近于白手起家的状况下,刘震乙扎下根来,以那个年代的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与渴求,全身心投入到日常教学中,并潜心探索内蒙古草原乳业的发展门径。
刘震乙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读大学时就在重庆奶牛场(抗战时期最大的奶牛场)研究黑白花牛。1947年,他接管联合国救济总署援助国民政府的335头荷兰牛,在原中央大学牧场繁育出了我国重要的高产牛群。来到内蒙古后,他继续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引进荷斯坦公牛,采用人工授精等方式,与本地母牛杂交,培育出了中国版荷斯坦奶牛(荷斯坦奶牛以产奶量高、适应性广而著称,分奶用、肉奶兼用两种,奶用牛的产奶量最高)。
刘震乙在海拉尔、南屯、莫拐屯等地深入调查时,发现三河牛是一个过渡性乳肉兼用的地方良种(该牛体格高大、乳房发达、产乳性强,且肌肉丰满、体质结实、适应性强,可与英国爱尔夏牛、欧洲西门塔尔牛相媲美),但因配种不佳,导致品种良莠不齐。刘震乙提出对三河牛加强选育的观点,率先进行了繁育实验,并撰写了多篇科研论文对三河牛选育给予指导。经30多年不懈努力,三河牛终成本土一代名牛。
倾心育桃李
刘震乙很早就意识到,想要培养出真正的畜牧业技术人才,光靠传授书本知识、照搬已有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来进行活体教学。1954年,在他的主持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正式创办了一个教学牧场,作为辅助教学的实践基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刘震乙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譬如:他主张培养精通国文、掌握外文、擅写学术论文的“三文人才”;提倡培养专业、基础、实践三结合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坚持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他还认为高等教育要公办、民办并举,政策上一视同仁,对民办教育应给予必要的扶植并加强指导。
从1944年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到2005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退休,刘震乙为科教兴国培养了许多优质人才,包括大量本科生与部分研究生(中间由于“文革”影响,直到1982年春,年过花甲的刘震乙才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至1996年最后一个研究生毕业,迈入古稀之年的刘震乙教授共培养弟子28名)。
师徒情深
刘震乙85岁生日时,他的3名研究生李金泉、高爱琴、王全喜编辑了主题纪念文集《一位长期支边教师的足迹》(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全面回顾了恩师从事高等教育60余年的杏坛生涯。这本封面鲜红的书是刘震乙奉献一生、创造一生的缩影。
现已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的李金泉曾在《忆恩师刘震乙先生》一文中记述:“记得刚入大学不久,就有人向我介绍说,先生在办公室读书、写文章,一坐就是半天,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整座楼只有先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在该文中,李金泉还记下了刘震乙2011年11月临终前念念不忘、对自己反复叮嘱的两件事:“呼和浩特市‘乳都’的称号来之不易,内蒙古白绒山羊是国宝,这两项是我区乃至全国畜牧业的特色和优势,我们的学科要为此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