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位置 > 首 页 > 媒体农大 > 正文

【内蒙古日报】助推现代农业驶入“快车道”——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团队风采展示

添加时间:2015-01-23 16:31 来源:新闻中心

  转载于内蒙古日报2015年1月17日第三版国内国际版报道
 

  马铃薯示范推广团队
  马铃薯示范推广团队紧紧依托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服务产业,服务农民”的宗旨,积极争取相关盟市、旗县农牧业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扎实推进团队建设的同时,为全区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建设科技示范园区22片。2010年至今5年来,马铃薯示范团队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锡林郭勒盟4个重点盟市的四子王旗、商都县、武川县、达茂旗、固阳县和太仆寺旗6个重点旗县累计建设科技示范园区27片,总面积达到34346亩。累计涉及2600个农户,8820个农民。平均亩产达到2885.7公斤,比对照增产842.9公斤,增产率41.2%,示范园区农民户均纯增收7746.5元,人均纯增收2253.8元。
  合创科技园区3片。2012年起,连续3年搭建平台,主动协调组织国家马铃薯科技体系以及自治区马铃薯创新平台、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的专家学者,2012年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土格牧村,2013年在武川县得胜沟乡西土城村,2014年在四子王旗东八号乡头号村共同建设了内蒙古马铃薯科技示范园区。真正实现了科研教学、引进研究、集成创新、示范推广紧密结合。
  几年来,示范推广团队培训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农民1557人。团队每年举办技术培训班689期次,培训农技人员3425人次,培训农民5.07万人次,加上实地指导培训的,累计达20.4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6.24万份册;培养农民技术员55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471户;举办和接待现场观摩会93次,观摩人数达到1.02万人次。
  开展试验示范159项次。开展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27项次,引进品种81个;筛选出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冀张薯14号、青署9号、中薯10号、中薯11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901、中心24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具有推广价值。其中: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冀张薯14号、中薯10号、中心24号在生产中可以进行较大面积的推广。
  开展栽培技术集成试验和示范展示82项次;依据重点旗县实际情况,集成完善了马铃薯膜下滴灌、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初步制定了马铃薯黑痣病综合防治方案。新材料、新成果示范展示50项次。示范推广了黑色地膜、复合微生物有机肥等新材料和新产品。
  培育高产典型41个。2014年,培育高产典型13个,面积达到13348亩。其中:包括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6个马铃薯种植科技示范户。平均亩产鲜薯3392.4公斤,比对照亩增产750.7公斤,亩增效益977.2元。  
主推了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滴灌种植和地膜覆盖栽培等3项高产适用栽培技术。5年累计推广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3000万亩以上,滴灌栽培技术350万亩左右,地膜覆盖栽培1000万亩左右。
  玉米示范推广团队
  自2010年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启动以来,玉米示范推广团队连续5年在兴安盟突泉县、通辽市科左中旗和赤峰市宁城县分别建设了一个百亩科技示范园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和集成配套技术的展示、示范。2013年在原有园区的基础上新增了通辽市科尔沁区,2014年又新增了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和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进一步扩大了园区建设范围,使园区数量增加到6个,覆盖了我区东西部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生产区域。
  超额完成面积任务指标。核心示范区5年累计完成建设面积4973.6亩,超计划面积3173.6亩,超计划任务176.3%,共涉及1656户农户。辐射区5年累计带动面积共12.42万亩,比计划多完成6.72亩,超计划任务118%,共涉及14823户农户。
  筛选和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新品种。5年来,核心示范区共引进了236个玉米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展示,成功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耐密高产新品种。如郑单958、利民33、金山28、金豫6号、先玉698、伟科702、农华101和登海618等,加大了新品种推广力度,实现了园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了示范辐射区建设。各示范区积极开展了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为核心的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共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81项,针对不同种植密度、株行距、覆膜方式、施肥方式和肥效肥力等具体农机农艺措施对玉米增产增效的影响收集了科学可信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比对,为实现农艺措施最优化,切实发挥示范团队的科技支撑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加强了示范辐射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重点进行了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促进了辐射区带动作用。
  玉米体系建设效益突出。2010—2014年,共建设核心示范区面积4973.6亩,平均亩产882.7公斤,亩增产178.35公斤,总增产玉米88.7万公斤,按2.0元/公斤计算,亩增产值356.7元,总纯增效益177.4万元。
  辐射带动面积共12.42万亩,平均亩产830公斤,亩增产126公斤,总增产玉米1564.9万公斤,按2.0元/公斤计算,亩增产值252.1元,总纯增效益3131.1万元。
  自2012年起,示范团队全体成员积极组织东四盟市科技人员大力开展玉米“双增二百”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使项目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田平均亩产615.6公斤,以项目旗县(市区)上年度平均产量为基数,平均亩增产102.3公斤,亩节本增效26.1元,总增产玉米50.2亿公斤,总节本增效87.1亿元。
  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
  自2010年内蒙古现代农牧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启动以来,始终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为中心任务,通过示范推广集成配套技术、培育超高产典型、加大成熟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等措施,实现区域化均衡增产的工作目标,促进我区向日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各地向日葵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生产特点,有侧重的安排示范内容,建设示范园区。截至目前,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在全区的6个盟市的9个旗县,共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42个,面积25747亩,重点展示各地成熟的、主推的向日葵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样板田,同时也为向日葵产业进一步升级提供技术储备。
  根据各地向日葵生产实际,有针对性的安排多项试验示范,以便从中筛选出能够有效解决生产问题的“短平快”技术,推进试验示范工作。5年来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累计引进向日葵新品种882个,先后开展了向日葵微量元素使用,生物菌剂防治重茬病害,列当诱发灭除,向日葵水肥一体化等试验示范155项(次),通过有目的的试验示范,为各旗县下一步生产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加强科技培训是提高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的重要手段,5年来向日葵示范推广团队培训技术人员2335人次,培育了364户科技示范户参与单项示范,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673期次,培训农民58548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7690份册。
  为加大适用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适用技术的覆盖面,推进向日葵生产的整体科技水平,各示范旗县在抓好示范园区建设和科技培训的同时,巴彦淖尔市重点推广了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技术、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技术、杂交向日葵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赤峰市重点推广了向日葵大小行种植技术、向日葵全膜覆盖及膜下滴灌技术;乌兰察布市重点推广了向日葵膜下滴灌种植技术。
  目前通过示范团队的工作,各示范旗县确定了适宜当地使用的油葵、食葵新品种,淘汰了一批产量低、抗病性差的品种,新品种筛选对我区向日葵杂交种的更新,产量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升了向日葵种植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据统计,示范团队5年共推广各项增产增效适用技术699.71万亩,平均亩产220.2公斤,平均亩增产27.7公斤,总产向日葵14.9亿公斤,总增产向日葵1.64亿公斤,亩纯增效151.8元,总纯增效10.3亿元。
  近年来,内蒙古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区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为加快推动我区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提升我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团队通过开展科研、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上一条:【人民网】鄂尔多斯商会“送大礼” 百名学子受益30万元助学金

下一条:【内蒙古日报】“倒奶”事件怎么看? 内蒙古专家开出化解问题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