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晨报】为内蒙古农牧业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声”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周欢敏带4份提案上两会
转载于内蒙古晨报2015年3月10日第三版报道 记者:吴博超 摄影:韩卿立
原文链接地址:http://szb.nmgcb.com.cn/html/2015-03/10/content_140945.htm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自身从事的领域为依托,在两会上多提出合理而切合实际的提案,这是我应尽的职责。” 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周欢敏之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和深入调研,他一共带去了四份提案,分别围绕生态、畜牧业、耕地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和现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将内蒙古整体列为国家生态经济和文明建设示范区
“白天参会,接受媒体采访,晚上总结会议内容,完善一下提案。”虽然在两会前期已做足准备,但这几天,周教授仍觉得自己的时间有些不够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之前,他正忙着在电脑前,思考提案中所提出的建议,看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
从7000余字的四份提案中,记者也能感受到周欢敏履职的“认真劲”。他写的每一份提案都条理清晰,对问题深入剖析,追溯背景和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疆,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具有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屏障作用。”周欢敏认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内蒙古在一如既往地发展各产业同时,如何将单一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兼备生态经济及文明优势,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任务。
那么,如何建立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产业?周欢敏表示,目前尚无拿来即用的成功范例。因此,建议将内蒙古整体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区,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国度,建立可借鉴的模式并加以推广。
周欢敏提出,可以给示范区以优惠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重点发展绿色产业;每年适当减少种植面积和养畜数量改以种草种树包括维护,这一点可借鉴欧洲的做法和经验;加大对外旅游、服务和贸易业的发展力度,如考虑设立自由贸易区等,提高示范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升级的能力,控制能耗和污染。
加快内蒙古畜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区以建设型畜牧业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
2014年,我区牲畜存栏连续10年超过1亿头(只),牧业年度达到12915.8万头(只),羊存栏首次突破1亿头(只)大关。
但是在这组“给力”的数据下,周欢敏也指出五点仍存在的问题,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畜牧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中养殖环节获利较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设立牧区肉羊种子工程项目;二是安排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工程项目;三是实施牛羊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四是支持牧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防治内蒙古耕地土壤退化
2006年,中央明确提出全国耕地数量要守住18亿亩红线,确保满足国内人口的粮食需求。几年来,国家在耕地数量保护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然而,仅仅守住数量红线忽视质量红线是不够的,耕地质量问题应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周欢敏认为,只有做到数质并重,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周欢敏向记者介绍,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区耕地质量整体状况堪忧,主要体现在耕地质量管控立法滞后;土壤退化、荒漠化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现象凸显;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耕地环境存在污染隐患。
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步伐,设立耕地质量管理专门机构,负责耕地质量的监督、管理、保养和建设工作。二是加大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启动实施耕地土壤健康工程。
加大对内蒙古农业可持续发展扶持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既是北部边疆保护线,也是祖国北部的资源和粮食储备地。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周欢敏认为,我区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干旱缺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低。二是耕地质量较差,土壤盐渍化严重。虽然耕地面积相对较大,但耕地质量较差,同时土壤养分不平衡。三是“白色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增长,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
周欢敏建议,一是要加强节水农业机制建设。二是加大节水灌溉工程补贴。三是强化节水增粮行动等项目成果巩固。四是开展地膜覆盖补贴和残膜回收机制建设。五是开展农田培肥工程建设。六是开展盐碱地改良补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