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新闻网】盐碱地上做“文章”——政协委员张伟华
转载于《呼和浩特新闻网》2016年2月21日报道 记者: 薛瑾蕙
原文地址:http://www.hhhtnews.com/2016/0221/2120470.shtml
2015年8月
针对近几年国家花大力气进行的“土地整理”项目只做了渠田林路的修补工作,重复建设依然严重,对盐碱土危害认识严重不足,整理后的项目区仍然无法正常种植,达不到中低产田改造预期目标的现象,2013年“两会”期间,我提交了《盐碱土区应将盐碱土改良内容纳入土地整理项目之中》提案。市国土资源局高度关注这份提案,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操作方案,并将实施建议报请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获批后,已经在近几年实施。
针对玉米加工企业生产中臭味大、工业废物多的情况,我根据企业含硫酸铵发酵母液的科学化处理,在2015年“两会”上,提交了《利用玉米发酵废液生产盐碱土专用肥》的提案,提出将母液利用腐殖酸进行除臭处理,并补足有效养分,转化为高质量液态肥的办法。以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按照这一办法,从每年60万吨母液中制取液态肥,每吨成品售价300元,就是1.8亿元的销售收入,在为60万亩农田提供肥料的同时,还能解决周边居民反映强烈的臭味扑鼻的问题。
张伟华
【张伟华其人】
张伟华,内蒙古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系教授,2010年,他受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发改委委托,按照“平坦,有水,肥力中等”的盐碱土选地条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土改造及耕地后备资源调研报告》。2012年,他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三农委员会委员和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并积极参加多项国际三农及环境问题调研活动。
腐殖酸
张伟华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清水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打小就在土地上玩耍、长大。和同龄人一样,他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要一边饿着肚子,一边做农活。在劳动中他渐渐认识到,要多打粮食,就得多积肥,增加土壤的肥力。再往大了说,怎样种好地,没有知识是不行的。
19岁,他怀揣着多打粮食、改变家乡落后农业面貌的理想,考入内蒙古林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也是在校园中,他才对“能吃饱饭”有了更多的体会。23岁毕业留校,张伟华分配到了土壤与植物营养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以农家大学生的特有热情开始了在科研层面上和土地、肥料打交道的历程。如今30多年过去,尽管在学术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说其实他一直都是个农民,没有离开过土地。
除了农大教授的职务,张伟华还担任着民革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副主委并兼赛罕区主委。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一直在关注“三农”和民生问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盐碱地
从不毛之地的盐碱滩,到发电企业的副产品脱硫石膏,再到烧之不旺、弃之可惜的低热值煤炭,还有散发酸臭的玉米发酵母液,张伟华从这些常人觉得用处不大的事物上发现了大作用,做出了大文章,有人称他为“废物利用专家”。
“人无激情,一事无成,连玩都是这样,科研更是如此。我热爱土地,看到盐碱地我反而特别高兴,有激情。我想干的事情就是改造好它们,乐在其中不是苦。”
“其实我每天都很快乐:干活饿了,吃顿饱饭,这就是快乐;常年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奔忙,身体比较结实,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这也是快乐;能在岗位中找到乐趣,这更是一种快乐;能用自己的工作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这是最高层次的快乐。”
他说最近正在着手利用时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探索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对全国各地研究者公开发表且来源充足的土壤剖面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找出规律,这对肥料工业、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都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