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位置 > 首 页 > 媒体农大 > 正文

【中国青年网】内蒙古农业大学“助力精准扶贫、共建减贫之路”暑期社会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

添加时间:2018-08-08 15:58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文转载于:中国青年网 2018年8月7日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590976&app_version=1.0.5&sid=106273&time=1533625036&signature=n85edrWAo2wXgEPm3Qv7Or8QbiKwyj4lN06jZVDYx9qpkBKMbR&sign=33cc44b36f81ce8c7ff6d84b570c7a24&from=timeline

中国青年网赤峰市87日电(通讯员刘雨萌吕攀峰范聪浩)7月24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助力精准扶贫、共建减贫之路”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金厂沟梁镇下长皋村张履谦故居进行参观,金厂沟梁镇文化广播站站站长刘建军为实践队员讲解。

http://sxx.cycnet.com.cn/article_201808_07_07g_5b693ac48e639.jpg

队员们在张家张家大院门票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攀峰摄

从刘站长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张履谦出生于1873年,是在我国实施科举制度1300年来赤峰地区唯一考中的进士。他德才兼备,志存高远,虽为一介书生,却心系国家。抗日战争时期劝诫子孙投笔从戎,从张家子孙中走出了张忠秀、张汝诚两位爱国将领。但由于在内战时期为国忧心,最终抑郁而终。这样一位不乏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文士是值得同学们敬仰和学习的。

实践队员舒立彬感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希望自己可以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刻着“宝善堂”故居的石碑和一座散发着古朴气息的门楼,刘站长介绍“在身后这片占地占地近60亩地的大院子是叫敖汉旗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地人俗称张家大院。

这个大院子有两部分组成,右侧有高大门楼的部分是张家族人居住的地方称‘宝善堂’,人口最多时达到200多人。左侧是张家几代人传承的家族企业‘玉泉盛’烧锅,生产‘杏花醉’白酒。‘杏花醉’曾经是清朝后期避暑山庄的贡酒。”接着,队员们跟着刘站长步入门楼中进行参观。

走在院外的小路上,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在当时动荡的年代,张履谦先生虽为一介书生,却心系国家,不仅自己为国捐款捐物,还联合了许多社会贤达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捐助大量款物。

http://sxx.cycnet.com.cn/article_201808_07_07t_5b693ac67e397.jpg

刘站长正在为同学们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攀峰摄

http://sxx.cycnet.com.cn/article_201808_07_07i_5b693ac76c273.jpg

张家大院门前的影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聪浩 摄

结束在故居的参观后,队员们又统一前往张履谦雕像处瞻仰。见到张履谦雕像的人一眼就能看到他深遂的眼神,一眼就能见到他绝顶聪明的气质。正是这样的一个“能吏”,再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心态,有了故乡灵山秀水50余年的滋养,才会有73岁的高寿。

我们要学习他志存高远,勤奋刻苦的求知态度,学习他清正廉洁、恪尽操守的为官态度,学习他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在民族危急之时心系祖国的高尚品格。

通过本次参观,队员们感受到了了张履谦心系家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当今“精准扶贫”这一政策需要的,我们需要亲身深入调研,才能对症下策,改变贫困的现状,创造美好的明天。

http://sxx.cycnet.com.cn/article_201808_07_07s_5b693ac87824a.jpg

全体人员在张家大院门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攀峰摄

责任编辑:王丽 审核人:王忠东
阅读:

上一条:【北疆大学生】▶内农大后厨大揭秘 终于可以放心吃胖了

下一条:【北疆大学生】历时半年,内农大学生做出了惟妙惟肖的马、牛、羊、狗、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