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原文转载于中新网内蒙古新闻2018年2月1日报道 记者 罗树祥
原文链接:http://www.nmg.chinanews.com/news/20180201/8338.html
近日,记者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获悉,该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装备与产品、产业技术等方面均获得一些突破性成果,截至目前,盐碱地生态治理在河套平原地区已累计示范应用逾15000亩。项目完成后预计总辐射推广面积将在 60 万亩以上,肥料减投 20%-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0%-20%,平均每亩增收100-200 元。
2016年,科技部将“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作为生态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予以立项支持,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地理与资源所、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等2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共同承担。
据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屈忠义介绍:“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最主要农业生产区,地处内陆,降雨少,蒸发量大,盐碱地面积大、程度重,生态脆弱,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上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就河套平原土壤盐碱化问题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关键技术问题上尚未突破。项目实施以来,立足于内蒙古和宁夏河套平原地区的盐碱地生态治理,综合运用土壤学、生态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学、农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采用水盐均衡试验、多源信息定量反演、多尺度过程研究与优化集成、生态补偿、循环农业、肥料减施增效等技术手段,研究盐碱化演变与生态调控机制。”
项目通过揭示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形成演变规律与盐碱障碍长效消减原理,建立生物优选利用、高效节水控盐、灌排生态工程、精准调理改土等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创制新型无沟暗管铺设机等大型排盐控盐工程设备与复合型盐碱地生态调理改土制剂产品,构建河套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和盐碱地林、草、农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为大规模生态治理和利用河套平原盐碱地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和宁夏贺兰县建立千亩以上规模核心示范区3个,建成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圃2个,筛选和申报耐盐植物品种9份,完成工程装备整体设计与关键零部件优选,开发盐碱地节水控盐精量灌溉成套设备2套,研发盐碱地生态型节水控盐技术3项,筛选调理剂优化配方12个,初步形成生态产业技术3项,申报发明专利18项,发表标注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18篇,撰写地方标准4项,行业标准1项。
迄今为止,巴彦淖尔市仍有盐碱地约400多万亩,在7个旗县区均有分布,成为影响巴彦淖尔市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开展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对提升河套平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盐碱地生产力和土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生态与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内蒙古“改盐增草兴牧”工程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