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赵士洞研究员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
应林学院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生态学家赵士洞、副研究员梁彪于6月8日到10日来我校开展了学术交流、野外台站建设和科学研究合作。
赵士洞分别于9日和10日上午在书缘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在“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及后续行动”的学术报告中,赵士洞从亲身参与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研究计划和国际长期生态学观测研究入手,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和后续研究计划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成果。同时,赵士洞还介绍作为MA后续行动的“政府间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平台的进展情况,详尽讲述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领域。
在“长期生态学研究(LTER)——历史、现状与新方向”的学术报告中,赵士洞系统介绍了长期生态学研究的国内外进展,讲解了长期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途径、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从国家野外台站的长期观测、科学规划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为广大从事生态观测和生态学研究的师生提出许多建议,倡导站在百年大计的高度来开展长期生态学研究。赵士洞先生的学术报告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对师生们未来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林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师生以及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林科院等兄弟单位相关人员聆听了报告。
期间,赵士洞一行还参观了我校科技园区、土默川平原典型地貌和大青山典型植被带。
![]() |
![]() |
![]() |
相关链接:
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生态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类与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管理。现任科技部国家生态与环境野外观测研究站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资源科学》顾问、《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生态学杂志》副主编。曾任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EAP-ILTER)主席、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出版专著和译著1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博、硕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3人。荣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