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内蒙古‘一湖两海’等典型湖泊水资源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
暨实施方案研讨会顺利召开
9月19日,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内蒙古‘一湖两海’等典型湖泊水资源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举办。该项目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北京大学籍国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海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呼伦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合作实施,总投入649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1495万元,实施期为2年。
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处处长裴志永、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张志宽、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树礼、水利厅河湖处处长刘兵正和我校校长高聚林出席启动会。芒来副校长主持启动会。国内多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单位的专家和70余名项目组成员参加了启动会。
启动会上,高聚林在欢迎辞中对项目指导专家和项目参与单位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并预祝项目顺利实施。裴志永强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要性,指出了“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综合治理的重点与难点,要求项目组有关单位以项目为依托,高度重视,加强沟通交流、通力合作,确保项目稳步实施,将“一湖两海”实际治理效果最大化。张志宽、张树礼和刘兵正均强调,此项目意义重大,是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的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实施,可以有效支撑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时,他们一致表示会全力配合项目组各有关单位,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与各项目承担和参与单位共同努力完成科研任务。
籍国东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意义、难点、重点和主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效果等情况。此项目是遵循湖泊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区域污染层级防控—湖体生物功能组服务价值激发提升的整体治理理念,以点源—线源—面源—湖体全过程控污减排、尾水—河水—湖水—退水全流程水质提升、“源头减排—入河消减—入湖拦截—出湖阻断”全链条层级防控为主线,拟开展流域水资源时空演化与生态退化机理、区域控污减排及污染物深度消减技术、区域农牧业高效节水与面源污染防控技术、湖体多介质污染物消减与生态补水联动调控技术、典型湖泊水生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智慧调控技术集成及示范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项目重点解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演变机制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耦合驱动机理、农牧业高效节水减排与区域污染层级联控动态互馈机制、湖体冰封及生消期冰水泥多介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与时空多维调控原理三项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区域点源全流程分质减排及低温期达标技术、农牧区面源立体防控与水肥盐药耦合提效技术、湖体冰封期污染物靶向移除与非冰封期深度消减技术、基于生态补水的湖泊生物功能组服务价值激发提升技术四大关键核心技术。
由康绍忠院士等9位专家组成的咨询专家组,在听取项目各课题承担单位负责人关于课题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实施方案等内容的详细汇报后,进行了深入论证,并对项目实施、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问题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将可为内蒙古生态脆弱区“一湖两海”等典型湖泊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与水生态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可为寒旱区湖泊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关键核心技术,为对症下药切实抓好内蒙古“一湖两海”的生态综合治理提供典型范例;也可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智慧力量与理论支撑。
背景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针对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习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抓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的生态综合治理,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生态脆弱区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一湖两海”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蒙古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大背景下,“一湖两海”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关键科技难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亟待开展深度研究加以甄别和破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