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致敬“疫”线】东校区14号楼的守护

添加时间:2022-10-15 02:14 来源:新闻中心 通讯员:斯日古冷(学生处) 摄影:倪芳(农学院) 记者:王丽

他们不是医护工作者,却被学生们爱称为“白衣天使”。

他们不是后勤保障人员,却要负责全楼的消杀和垃圾处理。

他们不是专任教师,却为学生们上了一堂言传身教课。

他们是东校区14号楼里的教职工志愿者,是从10月9日开始在封控的学生公寓14号楼连续作战的英雄,是全校1200余名教职工志愿者的缩影。

10月9日下午,东校区紧急静默管理。

10月9日晚,东校区当值的10名老师(韩胜利、倪芳、郝一男、高永杰、斯日古冷、孙海鑫、崔巴图、萨日娜、郑靖宇、李彬彬)临危受命,开始独自做各类数据统计、汇报,公寓楼的管控,相关学生管理,防控物资准备等工作。最艰难的是东校区12栋学生公寓、6835名学生的晚饭配送,因为封控原因,需要送饭到学生宿舍,但校区内人员严重不足,当看到送餐大巴一辆辆来,堆积的饭越来越多,10名老师毫不犹豫地做起了“搬运工”“送餐员”,一直到夜里十点,在公寓中心、保卫处和后勤管理处工作人员的陆续帮助下终于完成了送饭任务。

10月10日凌晨3:00,其中8名老师(韩胜利、倪芳、郝一男、申鸣、斯日古冷、崔巴图、郑靖宇、李彬彬)又收到学校指令,进驻了学生公寓14号楼。所有人没有质疑、没有迟疑、没有要求,穿上防护服,踏着清晨的微光走进封控楼里。8人分了4组,每个楼层2人,分发早餐,并组织学生有序错峰去卫生间。当时每人只有一套防护装备,也不具备8人同时在楼里住宿的条件,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认真工作,安心等待急需物资补充。

除了配送水和食物,他们还需要组织学生做抗原,分装抗原试剂,检查结果,协助医护做核酸采样,工作内容多、任务重,让大家心理和身体有很多负担,但是随着工作熟练度、配合度的逐渐增强,大家逐渐乐观起来,分工明确、工作推进快,工作完成度高,工作期间也是欢声笑语不断。

其中,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的郝一男老师自10月2日入住13号楼组织学生静默管理工作之后,再一次进入14号楼,工作难度持续增加。期间也收到家里人不幸感染的消息,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郝一男老师沉着地应对着14号楼里的各项工作,12日中午,郝一男老师作为管理老师,转战鄂尔多斯市隔离酒店,管理转运的学生,随行的还有李彬彬老师。

后勤管理处申鸣老师除了和大家一起处理各种工作以外,还要负责楼内公共空间,包括楼道、卫生间等消杀工作,每天背着十几公斤的消杀桶,上下楼次数更是数不清楚,数万步的手机记录是他的常态。

农学院的倪芳老师作为楼里唯一的女教师,克服了众多困难与男老师们一起工作。同时她充分发挥了女性优势和多年学生工作优势,安抚学生情绪,传递温暖关怀,将关心关爱送到了学生心坎上。

林学院韩胜利老师做为团队里的长者,冲在一线,跟大家作同样的工作,承担同样的任务,还附带着安抚大家情绪,传递幽默讯息,不断为大家带来笑声,为大家纾解了紧张不安的心理。

学生工作处的斯日古冷老师,不仅要完成驻楼的各项任务,他还要通过各种平台不断为学校传递校内学生数据信息,无论几点,只要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来电,他都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将准确的数据统计结果、工作进展情况等及时反馈给指挥部。

团队里的三位年轻老师、林学院崔巴图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郑靖宇、外国语言学院李彬彬,积极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往往将搬运重物等侧重体力的工作抢在先,每每脱下防护服已是全身湿透,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和团队一同耐心地为学生服务着。

直至今天,14号楼已经圆满完成了12次学生转运,大家坚守岗位的同时,主动请缨,要求完成14号楼全部封控工作后到学校其他急需岗位上,与其他教职工志愿者共同守护我们的学校,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还有可爱可亲的14号楼“楼妈”,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关心关爱师生,为师生在默默付出。


责任编辑:王丽 审核人:王雪鹏
阅读:

上一条:【“疫”线报道】他们的朋友圈这样说

下一条:【视频】众志成城 共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