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学院风貌展示】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

添加时间:2012-05-21 09:16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通讯员:任利军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1981年8月成立的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牧业经济管理系(1993年5月更名为经济管理系)和1989年2月成立的原内蒙古林学院林业经济管理工程系(1993年11月更名为经济管理系)。1999年农、林两校合并后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建院30年来,经济管理学院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道路。学院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抓手,加强师德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大力实施“质量立院、科研兴院、管理强院”三个工程,在构建和谐学院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目前,经济管理学院设有5个系,即农林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统计系、金融贸易系、市场营销系。学院拥有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招收博士生,是我区唯一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与管理、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9个学科招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还拥有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学院设有经济学(贸易经济方向)、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金融学、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蒙汉双语教学班,金融学专业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英汉双语教学班。学院拥有图书资料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优越的教学设施与条件。此外,还有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内蒙古银行等6个校外实习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2人。同时在金融、会计、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聘请了13位客座教授。学院组建以来,共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0余项。有1人获自治区“草原英才”资助,1人获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依托学院成立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发展研究所和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分别被命名为自治区教育厅人文与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我院的草原畜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被学校评为首批科技创新团队。
  2011年学院本科生招生人数达到1024人,毕业人数达到926人,在校本专科生数量达到4260人;2011年学院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03人,目前学院在读研究生近600人,其中蒙古和俄罗斯博硕士研究生25人,农业推广硕士358人。建院30年来,经济管理学院累计为自治区经济建设输送博士、硕士和本专科毕业生1万余人。
  经济管理学院在30年来的办学工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准确的学院发展定位。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经济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核心、学科建设和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学院教学水平、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的思想,不断抢抓机遇,实现学院全面发展。
  二是坚实的历史积淀和学院文化。
  经过近30年几代经管人的努力,学院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历史积淀,并形成了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风气和文化,为未来学院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三是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和学科建设基础。
  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学科和专业构架以及较为合理的教职工梯队,数量与规模已基本稳定,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学院在稳定和提高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基础上,在学科建设上实现了众多突破。
   四是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紧密的校友联系。
  学院注重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特别与校友之间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学院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此外,学院也加强了与国外有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联系,以英汉双语教学和蒙汉双语教学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外优质办学资源,提升了学院综合实力与办学能力。。
  五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寻务实的培养理念与模式。
  学院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继续坚持以专业学习为主线,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早日成才,使他们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上一条:我校研究生包某历时一年战胜白血病魔即将出院

下一条:十二届校运会侧记——赛场背后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