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为特聘院士
![]() |
8日上午,我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左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右三)为特聘院士。校党委书记特木尔(左二)、校长李畅游(右二)、党委副书记郑俊宝(左一)、副校长侯晨曦(右一)出席聘请仪式。 |
元月8日上午,我校在北京内蒙古大厦举行仪式,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为我校特聘院士。校党委书记特木尔、校长李畅游、校党委副书记郑俊宝、副校长侯晨曦出席聘任仪式,李畅游校长为王浩院士和康乐院士颁发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院士聘书。
特木尔书记代表学校向接受我校聘请的王浩、康乐院士致以祝贺并表示感谢。他指出,高层次人才是我校建设西部高水平大学重要的战略资源。两位院士的倾力加盟,对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希望王浩院士、康乐院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为内蒙古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李畅游校长表示,特聘院士是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水平和实力。希望两位院士在学科专业建设、拔尖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争取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学校支持和帮助,通过深入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李畅游校长还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办学思路。
王浩院士和康乐院士也表达了受聘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教授的喜悦和感谢之情,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结合学校实际,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发展建设做贡献。康乐院士是我校校友,他深情地表示“我是农大的学生,也是农大的老师,母校是我科学的启蒙,对农大的感情非常深。此次聘任不仅仅是接受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份荣誉和一份责任”。
校党政办、科技处、水建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聘请仪式。(通讯员:周浩)
![]() |
李畅游校长为王浩院士颁发聘书 |
![]() |
李畅游校长为康乐院士颁发聘书 |
![]() |
王浩院士在聘请仪式上讲话 |
![]() |
康乐院士在聘请仪式上讲话 |
![]() |
我校领导在聘请仪式上 |
王浩院士简介:
王浩院士1953年8月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导,现为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兼任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委员、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水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国家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现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课题和科技基础工作专项项目各1项。
王浩院士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系统建立了水循环及伴生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过程综合模拟与多维调控技术体系。上述理论与方法体系已在国家、流域和区域等多个层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国水资源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一些作用。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在融合水文学、水资源学、生态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理论新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我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王浩院士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奖1次。近年来,王浩院士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9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康乐院士简介:
康乐院士于1959年4月生于呼和浩特市。生态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兼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Courtesy Professorship,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康乐院士1982年1月毕业于我校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留校在昆虫教研室任教。199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1995年任研究员。现任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另外,还担任国际昆虫学会执行理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态系统联络组专家代表,国际生物多样性大百科全书学术顾问,Insect Science 杂志主编,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康乐院士以昆虫为模式系统,主要开展生态基因组、抗寒性以及化学生态及行为学研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性。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进化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团队之一。
康乐院士1992年获中国第三届青年科技奖,1997年“草原蝗虫生态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康乐院士做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项目,做为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植物-害虫-寄生蜂交互作用的进化生态学机制 》项目, 另外还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飞蝗两型转变的基因组学研究》、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农业重大害虫飞蝗关键基因的克隆、鉴定及抗虫双链RNA(RNAi)的筛选 》各一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