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不求名满天下 只愿桃李遍地——访林学院常金宝老师
记者:黄红燕 张倩妮
在农大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从这里奔向世界,其背后离不开一直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着的农大教师们,他们默默奉献着,辛勤工作着。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农大的史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记者怀着满心的激动与期待,来到林学院常金宝老师的家中。深呼吸,按门铃,迎接记者的是常老师,他和蔼可亲的笑容,让记者内心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温暖。进了门,屋内的设计低调,没有记者之前想象中的那样奢华,在低调之中反而多了一分简单与大方,一如常老师待人接物的朴实与坦诚。
为了做研究,
一个人在成才、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的转化可能是一个生活态度的微调,也可能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契机。
常老师的故乡在锡盟,当时家里的孩子比较多,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家中的物质条件也很有限。但是,从小好学的常老师,一直坚持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曾退缩。因为他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人生的目标,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达到。”
1976年恢复高考,这让常老师看到了希望。高考,无疑是他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1979年,常金宝老师第一次与我校有了亲密接触——以应届生的身份被录取到林学院治沙专业。在这里常老师感受到我校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精神,“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陪伴他走过大学四年。一天的奋力拼搏可能是一时冲动,两天的勤奋努力可能是享受新鲜,可四年如一日的既往付出则是挑战自我的坚强。1984年毕业时,常老师又成功的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继续在求学路上的奋勇前进。
1991年,我校园林专业开始招生,需要组建新的师资队伍,常老师第二次走进我校——以教师的身份。从事园林专业教师并担任1996级汉一班班主任。常老师深知求学对一个人受用终生,所以那时他的信念就是“争取将有意向的考研学生带出来。”在同学们自愿的情况下,常老师特意为学生安排了早课、听口语、练发音,一直坚持了一年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仅常老师这一个班就有8个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为我校带来了骄人的成绩。就在那个时候,常老师的同学带回国外的信息:在不久的将来,国际上园林专业的就业前景会非常好。于是,一个念头在常老师心中萌发:让我们的园林专业与国际接轨。
终于,在2005年,常老师参与了“西北人才培训”项目,并由自然基金留学委员会资助,前往新西兰留学。留学期间,常老师在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潜心学习英语,为我们的园林专业尽快与国际接轨而努力。在此期间,常老师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常老师后期带园林双语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如今,
从学生到老师,他深切的感受到一个人要拥有广泛的知识视野和长期积累学识与生活方面知识的重要性。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逃避挫折。因为专业性质的决定,常老师时常跑野外,在这一领域他有时也会感到紧张,接受采访时,常老师所在的小组正在进行有关“青藏高原野生花卉的引种训化”的研究。常老师说:“科学研究是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的,科研发展快,行业内的知识更新也非常快,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在拥有独立精神的同时学会团队合作。携同团队一起工作,不仅可以更快速的完成课题,而且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进步也可以督促自己一直向前,不断的提高自己。”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记者了解到,在同事眼中,常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专业研究孜孜不倦;待人接物,平易近人;在学生眼中,他对教学严谨,对班级公私分明,对学生和蔼可亲。
谈到教学之路让常老师深感自豪的是什么之时,一句“桃李满天下”令记者钦佩不已并且由衷的对他竖起大拇指。常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他努力发现学生们身上的共性,还特别注重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平等的鼓励每一个学生,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善学习、爱学习的潜在意识。面对学生,常老师不仅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更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与学生平等的朋友关系。所以常老师与不少学生结下了很深的情谊。当他看到他带过的学生在工作和事业上都有很好的发展时,他倍感欣慰,他说:“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我都会觉得很温暖。”他生病时学生带他去看病都会让他感动,他知道自己当初对孩子们的鼓励和鞭策没有白费。
“在大学,老师传授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常老师谈到,在他念书那会儿,常常看《进化论》和《中国植被》,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都带给他不小的影响,为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他则告诉学生们,大学生不妨看的杂一些,各种文献资料不论与你的课程体系有无关系均可涉猎,更重要的是多多关心国内外的新闻时事。
访谈中常老师还为我们理性的分析了考研与双学位的抉择问题。考研注重的是个人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求对考研要感兴趣,其次要明白考研要求宽口径、厚基础并且专业性很强。而双学位的求取则是一个扩大知识面的过程,要求同学们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敢于尝试。对于就业,常老师劝诫同学们:“切忌好高骛远,要读懂自己;切忌盲目的“被工作”,要脚踏实地;切忌悲观,要相信年轻就有无限可能。”
常老师从1996年就开始担任班主任,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常老师带的第一个班是林学汉班,他留学回来后,继续担任班主任。不过现在他所带的班级后面都多了四个字:英汉双授。
当谈及班主任工作时,常老师脸上不时露出自豪的微笑。作为园林班的班主任,常老师说:“园林班学生的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对自然感兴趣;再一个就是班里的女生相对较多。”针对这两个特点,常老师在管理班级时很是细心,经常抽时间与同学交流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发现问题时,也总是心平气和的去调解,对于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性情与性格进行引导。想必这也就是常老师的班级总是很优秀的原因了。
常老师说:“大学老师与中小学老师最大的区别就是,如果把中小学老师比作雨伞的话,那么,大学老师更像是一本引导手册,引导同学们如何去独立思考,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意识。”
接着记者又问到怎样带好一个班级,常老师强调最多的就是团结,因为一个没有凝聚力的集体是没有力量的。作为班主任,常老师总是很注重和同学们交换意见,从而培养同学们的公众集体意识。使每一位同学都意识到不能置身班外。在选班委时,常老师也总是选热爱集体,乐于服务,能够使班级有凝聚力的同学当班委,以便进一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当被问到一个优秀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时,常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发自内心的爱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第二,无论做事还是教学都要讲原则,对学生该呵护时呵护,该严厉时严厉;第三,一定要知识广博,这样才有能力教导学生;第四,在对待班级事务时要细心,与学生相处时要有耐心,;第五,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第六,要能够对学生的未来进行正确的定向引导,使学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校有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
英汉双授专业是我校近些年才开办的专业。作为园林双语的班主任,常老师的肩头也感觉沉甸甸的。但是他说:“既然选择承担这份责任。无论多么难,都要一直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化压力为动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入工作,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照顾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不断的提高自己英语方面的能力,培养一批在思想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的人才!”
在这个“多元共存,众声喧哗”的社会,他希望学生要学会判断和选择,要明确自己的底线,时刻牢记古训“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吸收有益的东西为己用,但不要沉溺其中。同时他也表露出对80、90后孩子们的担忧,因为父母的溺爱使得他们在独立性方面表现得很差,“学生应尽快调整角色的转换,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要将基础打牢。”对于目前的愿望和梦想,常老师说的淡然而恳切。目前,教好学生,做好研究,与同事们相处融洽就是他最实际、最重要的工作了。
从年轻时精彩经历到一个老教师的谆谆教导,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成长感言与对工作对生活的真诚态度。 结束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对常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朴实坦诚,谦虚低调,不求名满天下,只愿桃李遍地,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教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的无私奉献!最后真心的祝愿常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编辑:薛慧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