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用真情讲述农大历史 用行动诠释农大精神——访我校校史馆解说团

添加时间:2010-04-13 12:02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韩益博

    风雨春秋,沧桑砥砺。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拼搏和奋进中走过了五十八个春秋,走出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呈现出了一种向西部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势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誉为是这所学校的“窗口”。走进我校校史解说团,他们用汗水和微笑告诉世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2008年是两校合并的第9年。我校校史馆作为自治区的德育基地,由政府出资建成,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史解说团队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从负责解说团的校党委宣传部彭静老师那里记者了解到,目前,解说团成员共11名,他们来自我校不同的学院。学校对解说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有广播员的口齿,礼仪队队员的气质形象,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过硬的综合素质。他们通过校史解说,学习和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逐步培养起热爱农大、建设农大、发展农大的情愫。

    十一个人的团队,这让人联想到了一个足球队的阵容。分工明确,团结向上素来就是这支队伍的性格,几年来他们用微笑和汗水接待八方来宾,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接待任务。团长付饶是解说团里经验最为丰富的老队员,一些重要的解说任务都由她来完成。队友们在讲述付饶的一些故事时曾几次落泪。解说任务的灵活性和随机性比较大,“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解说要求对于女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一次,得了重感冒的付饶住进了医院高烧不退。躺在病床上的她浑身无力、精神憔悴,这时付饶的手机响了。电话里说,自治区领导要参观校史馆,学校领导希望付饶为来宾讲解。“没问题,我马上到。”付饶挂了电话,拔掉针头,转身向校史馆跑去... ...

    韩琬是大二的一名解说员,他为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有一天自己在工作上也能像付饶一样独挡一面,成为一名优秀的解说员。解说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无味的,然而他却能想出很多点子让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林维申教授是我校园艺专业创始人,他对我区蔬菜方面的科研、教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解决了边境线上战士吃菜难的问题。每每讲到这里韩琬都会用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来为来宾讲述这段感人的故事,富有创意的讲解加上幽默的语言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廉杰,解说团副团长。自信、帅气、执着让这个阳光男孩成为了解说团的焦点。光明天使李莹的感人事迹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人,同样,也感动了廉杰。成为解说员以来,廉杰成为了一名李莹精神的传播者,每一位听过他讲解的参观者都会被这位文质彬彬的讲解员所打动。而他早已将这段历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那一刻他让感动在心与心之间传播。

    安宁,一名大一新生,同时也是校史馆讲解团这个家族的新成员,怀着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憧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花园学府。初进校史馆时,安宁必须要对农大历史作充分的了解,这段过程让这个女孩深深的爱上了这所学校,她被这所高校深深的震撼了,她说,“自己在向别人讲述母校时,是一种责任与自豪。解说团不仅教会我很多知识,也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对于新加入解说团的赵珺霞来说,进入解说团无疑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解说员培训期间,每位参选人员必须在三天之内掌握两万字的解说词,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赵珺霞经受住了考验。一次一次的练习让她整个人疲惫不堪。同为解说员的舍友杨晓梦在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很早入睡的赵珺霞口中蹦出了一句解说词——“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最终赵珺霞成功的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解说员。

    作为团里的英语解说员,李文娟的付出可以说让世界倾听到了来自农大的声音。通过她的讲解,许多外国友人记住了这所大学,同时也看到了这所大学在对外交流上所处的高度。她说自己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解说员这份职业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激励,现在李文娟正在努力的学习日语,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让这段校史传播的更远。蒙语解说员特日格勒在谈到李文娟时曾这样评价,“文娟姐待人很好,很诚恳,经常帮助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这是一群农大历史的讲述者,他们不是历史的见证者却是未来的开拓者。 他们用真情讲述着农大的历史,用行动诠释着农大的精神。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上一条:福建师范大学关工委主任陈锋一行访问我校

下一条: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行表彰暨经验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