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发明大王---2006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班王懋同学
添加时间:2008-12-17 23:15 来源:新闻中心 记者:韩益博 巩贺毓 刘敏 刘楠
![]() |
有人把生活比作一个玻璃杯,透过这层玻璃有人看到了财富、有人看到了真情,然而同样是在大千世界里,我们采访的主人公王懋却看到了创新。王懋是我校2006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他长得文文静静,怎么也不会让人联想到他平时喜欢捣鼓的竟然是电焊和电线。站在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孩面前,很难将他与“发明大王”联系起来,然而二十一岁的他四年间已拥有7项发明专利。
12月2日下午记者团一行驱车来到王懋的家中,也许由于是同龄人,采访时王懋显得很自然。他说自己去过北京、天津等几个大的城市,比较喜欢亲近自然,渴望在一片自己的天地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正是这种活跃的思维给了这位“发明大王”独特的思维方式。谈到“挑战杯”的时候王懋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作品《厌氧菌培养装置》获得了2007年“挑战杯”全国三等奖,该项发明还获得了三项专利。随后,我们开始谈论他的一些发明专利。
王懋的“地下创作”——预防近视桌椅
在王懋父母眼中,儿子从小就不太爱说话,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爱玩、爱闹。他总是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屋中,父母不知道他在搞些什么。数年后,当父亲知道儿子在搞小发明时,便提醒他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说现在还小,许多专业的知识还不太了解,能做出什么?为此王懋没少跟父亲产生矛盾。但慈祥的母亲却在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儿子,正是母亲的宽容才让今天的王懋更加优秀。
在高中强大的学习压力下,王懋的视力不断下降,如何在长时间的伏案学习中保护视力呢?瞒着父母,王懋开始了自己预防近视桌椅的研制。那段时间里,他一有时间就会到家具城、商场去研究那些学习桌椅。经过研究,他发现市场上的学习桌椅,仅仅在桌面上加了一个倾角,于是他就想如何在这种桌椅的基础上在进行一些创新,以帮助学生预防近视。眼睛要保护,光线是关键。什么样的光线适合眼睛阅读,王懋想了很多办法,又是找专家,花费了很长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后他才找到一种光源互相抵消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解决了,正确的坐姿对阅读也非常重要,于是王懋在桌椅上加装了固定带。就这样王懋的预防近视桌椅改造完成了。这项小发明用了王懋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父母都不知道他除了学习在干什么。
2004年8月,王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也就是这件事情真正令王懋的父亲王慧勇转变了原有的观念,他发现儿子确实是个搞发明的好苗子。那一天父子俩聊了很长时间,关于创新发明的故事父亲细心地听了儿子的讲解。当天夜里王慧勇想了很多,他想自己是不是对儿子的要求太苛刻了,应该让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仿佛回到了过去,他看到了儿子拿着的工具袋——那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工具袋,里面都是些锤子、锯子、电焊、电线等。然而在父亲的眼里,这个工具袋却像影响孩子学习的“包袱”,自己曾经不止一次想要将其扔掉。现在想想自己当初的想法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走进王懋的内心世界
王慧勇告诉我们王懋这个孩子与别的孩子有些不同,他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玩,学习之余喜欢自己“研究”玩具,儿子的研究成果就是一堆堆的玩具零件和一些残缺不全的模型。王懋告诉我们,那时候的自己,就喜欢拆开玩具看看里面的构造。王懋的妈妈说:“王懋从小到大一般不出门与其他孩子玩,一回家就自己在房间里研究他的那些东西。”王懋在上小学时就自己动手作了一个能方便开门的小装置。他在门下安上了滑轮,用一根绳子把门介入客厅,这样这样只要有客人来在客厅一拉绳子门就开了。
王懋是个孝顺且富有爱心的孩子。父亲一回家,王懋就主动接过了他换下的大衣,挂在衣架上。交谈中王懋做的一件事情深深地感动了大家: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强烈地震,王懋得知后非常着急,想着自己应该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很快他想到了自己发明的《厌氧菌培养装置》。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没想到俩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王懋经过与父亲商量后将价值两万余元的1600个厌氧菌培养基捐献给了地震灾区,为灾区医疗工作尽了一份力。此外,在谈到他所崇拜的明星时他说他从“不迷信”明星也不会盲目追求。他说名人或许有很多优点,但自己从身边的人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为什么要从自己不了解的名人那学起呢?他说创意源于生活,注意观察才是创作者最重要的。他还建议同学们要脚踏实地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用多元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
恒温装置的发明
和苹果落地一样,杯中的开水变凉似乎也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王懋眼中却不是这样,如何使杯中的水不变凉甚至更热一些呢?于是他开始想自己能否在保温这个方面做点文章。这个想法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子里。他开始上网查资料,通过学习,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再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构思理念产生了,他开始从市场上买一些制作材料,光太阳能电池,他就跑遍了呼市大大小小的电子市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于是他开始选择从网上购买太阳能电池,终于在购物网上发现深圳某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符合自己的要求。然而该公司的产品只批发而不零售,他怎能眼看自己的努力前功尽弃?苦苦央求,公司终于决定破例卖了两个给他。电池买到了,他开始考虑加热装置,目前市场上的加热装置主要是电炉上采用的电阻丝加热方法。问题出现了,电炉的体积太大,不方便做成杯体。于是,他又开始自己设计加热装置,几天后,他的成果诞生了。开始时父亲觉得杯子的外型不太美观,于是他找到了机械工艺的老师帮他解决了外形设计上的难题。现在王懋的这项发明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他说自己很有信心能拿到专利证书。
创作父子兵
王懋的父亲在呼市第二医院从事化验工作,二十年前,他就从事《厌氧菌培养装置》的研发,为什么要搞这项发明呢?王慧勇告诉我们,当今国内外在厌氧菌的培养上,培养装置复杂、价格昂贵,只有一些大型医院及科研单位有条件和相关设备。自己就想着如何在这一方面做一下技术上的突破。
厌氧菌的培养装置主要用于医学消毒杀菌方面,目前国内市场消毒杀菌药品只是在需养菌的基础上研发的,也就是说如果病人伤口发生感染,其感染面上同时存在需养菌和厌氧菌两种菌种,药物只能杀死需养菌,而由于缺少厌氧菌方面的资料,消菌杀毒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填补厌氧菌研究方面的空白,王慧勇苦心研究了十几年,但是在培养装置的密闭性上迟迟找不到答案。他尝试了很多办法,想过用油脂密封、想过用胶水粘和,但这些效果都不佳,而且用起来也不方便,王慧勇很是头疼。由于没有找到满意的方法,这项工程延期了十几年,一天王慧勇在想他培养器密封问题,坐在一边的儿子帮他解开了谜团,“为何不试试胶垫呢?”王懋简单的一句话让王慧勇如梦初醒,欣喜若狂。父子俩开始在橡胶垫上做文章,王慧勇在看着搞实验的儿子,怎么也没想到今天自己的合作伙伴竟是自己的儿子。试验中俩人不断地探讨,光是橡胶垫就换了不下十种,父子一心,其利断金!两人的努力大大缩短了创作时间。2004年11月,王慧勇以他和王懋的名义申请了专利,现在他们的这项发明已经正式投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产品以其培养菌种速度快、成本低,而且使用方便等特点,很快被呼市各大医院被采用。王懋告诉我们,蒙牛也在用他们的这项技术。看到自己的发明在社会上引起这么大的关注,王懋很高兴。他说,自己的发明原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以前想都没想过。
密封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可新的问题又摆在王懋面前:如何确保厌氧菌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呢?从厌氧菌运输装量上入手,他阅览了大量的书籍,了解到目前这一领域所采用的运输装置大多是在通过试管口加塞的方式,但是对于厌氧菌来说,稍微有一点氧气就会有可能导致厌氧菌的全军覆没,细心的王懋注意到在装有菌体的试管上有一段空气柱,他想必须想办法将这个隐患排除确保厌氧菌的正常生长。那么用什么办法好呢?用物理方法将里面的空气吸出,或用其他气体将空气挤出试管,这些方法他都想到了,但是太过繁琐,他想找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一天他的脑海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用化学方法怎么样呢?可以试试,翻开高中时的化学书,他找到了答案。他从市场上买进了一些化学试剂,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选定了其中一种——一种既不影响菌体的生长又能将试管中的氧气消耗掉的试剂。
又一次成功,王懋彻底结束了他的地下创作,再也不必遮遮掩掩的做试验。王慧勇也时常关心的问起儿子的创作,帮着儿子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习惯了一见自己搞创作就发愁的王懋显然不太适应眼前这位和气的父亲,但经过一个阶段的“合作”,父子俩似乎变得谁也离不开谁了。在创作的过程中这对父子兵互相帮助,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难关。2008年王懋在父亲的帮助下成功的研发了厌氧菌运输装置、厌氧菌检验装置与厌氧菌的培养装置,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在2008年这个寒冷的冬季里,王懋迎来了创作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节约型筷子经历侵权风波
2006年的一天王懋突然留意到身边的卫生筷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筷子每年要消耗掉几万吨的木材。于是王懋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自己能不能在筷子在节约上做点文章,怎样才能减少市场上一次性筷子的用量。王懋想卫生筷子是饭店提供的为满足顾客饮食的工具,一般筷子如果是清洗的话,顾客一般会考虑卫生问题,怎样才能既让顾客放心,又能减少卫生筷子的使用,同时又能让顾客放心呢?王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想到发明便携式筷子,顾客可以随时将筷子戴在身上,这样卫生、节约两个问题都解决了。2006年王懋应邀做客《今日观察》,采访中他提到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并表示计划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将进行创作。此后王懋开始研究折叠型筷子,然而就在他的发明即将告成之时,他却被告知自己的这项发明已在南方投产,南方某公司抢先将折叠型筷子这一项目申请了专利并投入生产。王懋这才想到自己在前不久的访谈中无意中透漏了在这方面的想法,没想到这么快就被他人抢先注册,这就意味着如果王懋现在与某公司合作生产该项产品,就面临着侵权问题。但是王懋并没有气馁,他说:“自己搞发明,完全是一种爱好,并没有刻意的去考虑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利润。”通过此次事件王懋开始成长起来,他开始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交谈中他并没有出现过多的懊恼,有的只是那样淡淡的微笑,也许这就是一个创作者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21岁男孩的胸怀。
学校创新基金让创作者美梦成真
2006年9月份王懋进入我校学习,与其他同学相比,他已经有两项设计申请了国家专利。大学无疑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至今,王懋的《恒温装置》、《厌氧菌运输装置》和《电话黑名单》(正在研发中)累计得到了学校科技处提供的多达 5000 元的创新基金,他说没有这笔钱很难想象他的这些创新发明会怎样。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王懋的家庭并不富裕,如果供儿子读大学的同时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搞创新发明,王慧勇夫妇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王懋的发明同样得益于学院老师指导。他告诉我们,由于自己的发明常常会遇到一些专业的问题需要向老师请教,比如说最近在自己保温杯在外形和材料上工艺专业的尚老师就给予自己很大的帮助,使自己的作品更美观,在材料科学与工艺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采访中王懋谈到了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同为自己从小就爱好设计和创作,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这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就成为了王懋的首选。王懋跟我们谈到他很喜欢CAD制图、机器零件的设计原理以及理论力学等专业课,它们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对他的创新发明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勿以简单而不为,在发明中寻找乐趣
看完王懋的这些发明后,我们发现他的发明并不是太复杂,也许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但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做出来而王懋就做到了呢?王懋结合自身的发明过程跟我们谈了谈他自己的想法,他说,一个创作者最重要的是发现,只有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环境和一些现象,这样你就会产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了想法之后就尽量去实现他,发明不一定在短期内看到效果,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例如最近的厌氧菌装置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完成。发明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有的同学有跟他一样的想法,但是觉得太简单搞不出什么发明,王懋认为发明创新没有简单不简单之说,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就一定会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不要刻意去把事情搞复杂了,那样不利于以后的发明。
生活中的王懋并不古板,创新中他同样在寻找乐趣。自己手上的细菌其菌落是什么样的呢?于是他在培养基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几天后发现自己身上这些“小精灵”他们长大了,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部落,王懋注意观察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菌落,能够看到自己身上菌落自然是件开心的事情,通过这件事王懋发觉自己更加喜欢创新发明。
最近,王懋还在学习日语,他说日本在机械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学习日语可以方便了解一些日本新技术方面的东西。现在很流行“拿来主义”,即要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这里来,把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拿到我们中国来!这段时间他正在准备考试,他不希望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当我们问到下一步搞什么发明时,“一切都有可能,生活处处是发明”王懋笑着回答。现在的他已经是大三的学生,谈到就业他并不着急,他对自己所学专业良好就业前景比较放心。而王慧勇非常看好儿子将来的发展,认为儿子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前途,他说,现在很多企业缺少的就是王懋这种创新型的人才,然而王懋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认为只要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新的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