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校长刘永斌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添加时间:2025-09-03 18:48 来源:新闻中心

恪守校训担使命 励行四维启新程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281名博士研究生、2022名硕士研究生、8名留学生新同学,怀揣追求卓越的理想,齐聚农大这片学术沃土,即将开启深造奋进的新征程。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致以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站在这样一个崭新的起点,你们或许会思考:这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她将如何影响我的未来?又会赋予我怎样的智慧与力量?今天,我想通过几个关键词,带大家认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一个关键词:红色基因,绿色使命。自1952年建校以来,服务国家战略、扎根北疆大地就是我们最鲜明的精神底色。为振兴民族地区教育、守护北疆生态、推动自治区农牧业发展,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应运而生,成为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府。她“因牧而生、为畜而兴”。建校之初,前辈们胸怀报国理想,从五湖四海汇聚北疆,扎根草原、潜心育人。他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铸就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根基。从那时起,这份“红色基因”就注定了我们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这项“绿色使命”,更成为一代代农大人守护草原生态、发展农牧业的坚定担当。目前,学校已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

第二个关键词:人才荟萃,学科引领。人才和学科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包括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院士候选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大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你们学术的引路人,将带领你们走向学科最前沿。以人才为引擎,学校构建了以农林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系,为你们的成长提供坚实支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草学获评“A”档,稳居全国前列;4个学科跻身“B”档,学科实力持续增强。三大学科稳定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在这些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准。学校还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构建了本、硕、博无缝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立交桥,为你们的学术攀登提供多元路径和有力保障。

第三个关键词:平台高筑,科研登顶。没有一流的平台,就难有一流的创新。学校着力打造支撑原始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的“国之重器”,建有118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旱区水工程生态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等国家级基地,覆盖畜牧、生态、食品、农业工程等多个领域,为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了前沿科研阵地。在高水平平台和人才的驱动下,学校科研持续突破。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60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累计16.5亿元。乳酸菌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站上中国科技的最高领奖台。授权专利1600多项,多项成果成功转化,其乳酸菌技术更以2000万元成功转化,创下自治区高校单项纪录,为北疆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发展做出了“农大贡献”。同学们,这些平台与成果,不仅是学校的骄傲,更是你们未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可以挥洒才智、挖掘智慧的广阔疆场。

同学们,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更加注重研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什么是研究?“研”是审察与细磨,“究”是穷尽与追根。从字面就可知,研究意味着无止境的探索——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从片段到系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在你们开启这段旅程之际,我希望大家牢记“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校训,并将其转化为做研究的四个维度:

第一,做研究,要有团结的思想。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协作中彼此成就。现代科学问题日益复杂交叉,学术之路道阻且长,一个人很难完成所有工作,重大突破往往来自团队的持久协作。以我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乳酸菌团队为例,背后是几十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上百名博硕士研究生历时几十余年的协同攻坚。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与团队建设,你们将进入实验室、融入课题组——导师是引路人,学长学姐是同行者。请珍惜团队的力量,积极参与组会、联合实验、学术沙龙,在交流中激发灵感,在合作中共创成果。

第二,做研究,要求实的品格。“求实”是学术的底线,也是学者的初心。真正有意义的科研,必须走出象牙塔、扎根大地。内蒙古是国家生态屏障、能源基地和粮牧产区,肩负生态安全、边疆稳定等重大使命。学校紧扣区域发展,布局了草业科学、现代种业、生态修复、智慧农牧业等重点方向,为你们深入一线、求真学问、解真问题提供了广阔天地。希望大家把学术追求与区域及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将论文写在草原牧场、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和社区基层,用实效体现价值。同时,我想告诉同学们,求学之路有如耕种,需经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收获。

第三,做研究,要有博学的视野。当今世界,知识边界正在模糊与重组,这正推动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单一学科视角已难以应对诸如草原修复、智慧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系统性问题——它们往往横跨多个领域。我校建有草原畜牧业学科群等3个学科群,推进“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农牧交错带治理等交叉平台建设,并实施跨专业选修、辅修学位等灵活培养机制,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学校鼓励同学们主动走出舒适区,积极选修外专业课程、参与创新工作坊、开展跨学科联合课题。唯有融通多方知识,构建广博而有机的知识体系,才能形成大视野、大格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第四,做研究,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是学术灵魂,也是时代对研究生的深切呼唤。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科技剧烈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等正重塑传统学科的研究路径。作为研究生,不能满足于跟进与模仿,更要敢于在交叉处寻找新机、在无人区开辟新路。我校兼具农、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汇聚的生态,将为你们提供得天独厚的创新土壤。无论是致力于突破育种“卡脖子”技术、构建智慧农牧业系统,还是参与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都需要你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将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贯通的能力。既要追求“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推动“从1到N”的产业贡献,真正让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同学们,73年来,作为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量,学校始终将服务北疆、贡献国家作为崇高使命。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是国家关键的生态屏障、能源战略要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方向,与自治区的“五大任务”需求深度契合。在农大的岁月里,希望同学们要深刻认识到:你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探索者,更是自治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学校将为你们提供最坚实的平台、最有力的支持。相信在这里,你们一定能够锤炼真本领、解决真问题,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内蒙古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谱写崭新篇章!

未来已来,使命在肩。期待你们以农大为起点,开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北疆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瑞霞  初审:王瑞霞
复审:杨逸隆  终审:郭松朋
阅读:

上一条:校党委书记陈永胜讲授开学第一课

下一条:以青春之我 筑强农之梦 学校举行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