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新闻

位置 > 首 页 > 综合新闻 > 农大新闻 > 正文

我校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张圣微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重要成果

添加时间:2025-09-29 22:39 来源:来源: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记者:通讯员:张圣微 周华敏

近日,我校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生章骞在张圣微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发表题为“Land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fuenced the hotspots of groundwater storage gains and losses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的研究论文。


该成果系统揭示了过去二十年中国地下水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多个区域地下水储量呈现稳定或增长趋势,特别是在华南、长江中下游、川渝及云贵高原等地区,地下水盈余热点占比超过60%。反映出我国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研究也识别出华北、黄土高原、西北和东北等地区存在局部地下水储量下降的情况,这为进一步精准施策、优化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

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建议在生态脆弱区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修复,在农业和工业集中区推动节水技术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赢。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积极努力与政策成效,为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球地下水可持续管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此外,今年七月该团队还在《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中科院二区)发表题为“Drivers of Groundwater Storage Dynamics in China’s Ordos Mining Region: Integrat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的论文,揭示了中国鄂尔多斯矿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机制。刘志强硕士为第一作者,张圣微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基于重力恢复与气候试验卫星(GRACE)和陆地数据同化系统(FLDAS)结合加权降尺度方法和水平衡原理,重建了2002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中国鄂尔多斯矿区高分辨率(0.01°)陆地水储量和地下水储量变化。通过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GeoDetector等方法发现,降水量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贡献最大(q=0.52),其次是采煤耗水量(q=0.41),两者的交互作用对GWS变化具有非线性增强效应(q=0.54)。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79017、5236003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201201)、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4ZD08)、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发展项目(NMGIRT2313)、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技计划(NSK202405)和“草原英才”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责任编辑:王颖  初审:王颖
复审:付海东  终审:郭松朋
阅读:

上一条: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赵锋一行来校调研

下一条:我校学子斩获2025年“高教社杯”全国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以青春之声传承北疆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