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燃烛,弦歌不辍】驻村第一书记风采:闫文彬
【编者按】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大力宣传学校涌现出的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形象,不断发掘广大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教育家精神,鼓舞更多教师立德树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培养更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高素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校党委宣传部开展了优秀教师专访活动,让我们一起聆听农大教师奏响的教育弦歌。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驻村包联帮扶工作,在2021年选派招生就业处干部闫文彬担任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混都冷嘎查第一书记。两年来,他走遍了混都冷嘎查48.6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嘎查504户、1495口人眼中的贴心“当家人”。
自开展驻村工作以来,闫文彬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虚心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经常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心声,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以高校教师、驻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和专业特点,为当地人民群众谋福利、增收入,促进当地农牧业经济发展。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局对全区241名厅局开展包联帮扶工作的驻村干部进行考核评优,经过个人述职、查阅台账、实地考察、走访询问、群众座谈和民主测评,闫文彬的2022年驻村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2023年第一轮驻村期满考核结果也是“优秀”。
心系群众,驻村帮扶有温度
混都冷嘎查有村两委7人,可办公只有一台电脑可用,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闫文彬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经过多方协调为嘎查村两委办公捐赠了6台电脑、4张办公桌、2张沙发椅和1台高清投影仪,极大地改善了嘎查村两委的办公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他又在开展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工作中积极联系学校和当地检察院,为嘎查常住户捐赠了310个环境整治垃圾桶,并制作了垃圾分类小视频鼓励村民做好家家户户的门前四包工作,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
闫文彬严格遵守自治区关于驻村帮扶的工作要求,吃住都在村部。刚到村时,驻村工作队厨房的操作台是由3个板凳上面垫的一块板构成的,厨具简单、碗筷几个,也没有吸油烟机,只能对付开火做饭,后来改造了一个简易的操作台,总算让炒锅不那么容易掉下来了。村部也没有热水器,洗衣洗脸全靠一个快壶烧水,更不用提洗澡了。住的地方冬冷夏热,特别是冬天保温不好,屋里需要插电暖器取暖,村里也没有锅炉工,闫文彬既当守夜人还做锅炉工,每天后半夜还需要裹着大衣出门到锅炉房里填两次煤,他自己还戏说:“冷点精神,好学习、长知识。”冬天煤不够用,他又联系学校捐赠了7吨高卡燃煤,帮助嘎查村部温暖过冬。闫文彬离开首府优渥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基层工作,在驻村的600多个日夜里,不知疲倦、不畏艰苦,倾注心血谋划乡村发展路子,以真情换得村民爱戴,换来了村民配合和支持。
作为学校定点帮扶地区,混都冷嘎查的困难群众现有突发严重困难户8户和边缘易致贫户4户,闫文彬积极联系学校,明确每位校领导帮扶1户困难群众,一对一结对帮扶,开展精准扶贫,学校领导两年来多次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深入困难家庭慰问,贴心交流,了解贫困户情况,累计投入4万多元,让每个贫困户家庭感受到校党委的关怀和温暖。闫文彬在平时工作中特别关注这些老乡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了解村民最新动态,提前应对,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老郭是边缘易致贫户,有脑血栓,行动不便,他三次拄拐往返吉林省老家索要地租无果。闫文彬知道这个情况后,想方设法联系到老郭老家的村支书,经多次沟通联系,为其追回多年拖欠的地租3000元,并通过村支书将老郭的土地转租给别人四年,每年租金2500元,四年的租金也一次性打给了老郭,解决了老郭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也为其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
驻村两年期间的学生高考报考季,闫文彬都会组织驻村工作队发挥专业优势为嘎查内考生义务填报志愿,目前已经帮助13位考生选择合适的专业,进入了理想的学校,还从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困难学生拉来了资助金,帮助他们顺利走进大学校园。其中,村民老石家的姑娘在闫文彬的帮助下被内蒙古大学法学专业录取,家长和学生相拥而泣,兴奋溢于言表,不停对他说着“谢谢”。看着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相拥,闫文彬觉得,数个不眠之夜的高校材料查找、专业对比、就业形势分析都是值得的。
党建引领,结对帮扶有方向
闫文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协助嘎查村落实“三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及时、全面进行公开公示,保证村民的知情权。他积极创建最强党支部,拓宽理论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式,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习内容,为新村部新建44米党建文化长廊(价值15万),新建50平办公用房(价值6万),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参加乡村振兴大讲堂33期,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书记夜校学习25期,带领全村党员到新农村示范村学习取经,村两委的服务意识和办事能力不断增强。他坚持人才就是力量,持续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后备干部,先后推荐盟级晓景人才1人、旗级1人、苏木级2人。特别是为更好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到党员、老百姓心中,2022年11月,他组织混都冷嘎查与学校机关第一党总支联合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线上报告、交流研讨等形式开展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联合党日活动。还通过定期召开双周例会的形式,为党员干部们以不同形式讲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新党章,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坚定了理论信念。
发挥优势,特色帮扶有深度
闫文彬始终认为,帮扶是久久之功,真正让困难群众脱贫不是靠一时的资金资助,关键是产业和技术。他结合当地和村民实际,努力提升草编手工艺者的产品附加值,联系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嘎查草编手工艺者捐助资金,支持他们开展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工作。联系企业为嘎查100多户捐赠鸡心果树苗500多棵,助力嘎查发展特色种植业。他还积极联系北京的消费帮扶企业捐赠5000元给嘎查10户困难群众发放资助金扶危济困。2023年7月5日,内蒙古日报乡村振兴版,对闫文彬的事迹进行了专版报道。
工作中,闫文彬积极联系学校党委和兴安盟科右前旗旗委,及时汇报驻村工作进展并争取工作支持。驻村工作队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科技支农支牧优势,与兴安盟科右前旗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人才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阿力得尔苏木建立了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点,促进苏木的乡村振兴工作。在阿力得尔苏木的永安村建立了大豆科技小院,目前自治区和兴安盟政府已投入20万进行小院建设。他协调学校选派2批专家和1批研究生为海力森486棵古榆树测龄,在科尔沁镇平安村建立了番茄产业教授工作站。2023年,先后有8批各学院的师生到阿力得尔苏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不仅在苏木开展入户调研、志愿服务、宣传古榆树村落,还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将科技支撑落实到了苏木的农畜牧生产中,阿力得尔苏木到处都留下农大师生热情服务的身影。学校还组织师生专程到嘎查绘就了多面手绘文化墙,描绘混都冷嘎查一年四季的物产和风光,是全旗公认的乡村最美墙。
立足村情,产业帮扶有力度
闫文彬发现混都冷嘎查属于半农半牧区,老百姓的日子想要过好,不能只靠种地,还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经过深入调研,他认为可以从羊养殖角度出发,也许能为村民打开一条致富之路。他了解到全村现有羊12000只,但是由于是舍饲养殖,养殖成本高,羊的价格没有市场竞争力。为更好的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促进增产增收,闫文彬联系学校动物科学学院专家来嘎查作牛羊养殖的专门培训,联系学校和专家累计为嘎查养殖户捐赠了5吨牛羊舔砖,为养殖户带去了技术,送去了帮扶。
与此同时,他还在推进“四乡”工程中探索为村民羊增加市场附加值,积极探索羊的品种改良,主动联系学校本村毕业生、种羊养殖能手返乡创业,多方协调、主动作为,帮助学生建立了三羔羊合作社,一期项目投资100万、1600平的种羊基地已经投入运营,首批100只羊的胚胎移植已做好,合作社已收到2批种羊订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缓解合作社的资金压力,帮助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并惠及更多村民,闫文彬还积极筹措资金,为合作社引入了10万元无息贷款。科右前旗旗委政府高度关注此项目,希望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和政府的引导投入,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品种改良中,扩大养殖范围,提高村民的养殖收益。
闫文彬吃苦耐劳,谦虚真诚,舍“小家”为“大家”,以“朴实、踏实、诚实、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村两委和普通党员,共同为乡村振兴工作凝心聚力、同心同向,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兴安盟各级政府的认可,先后荣获科右前旗2022年度优秀驻嘎查村第一书记、兴安盟2022年度“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兴安盟2022年度驻村帮扶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直以来,学校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为定点帮扶村的坚强后盾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强大后援。闫文彬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以初心赴使命,充分发扬农大人朴实、踏实、诚实、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带领驻村工作队扎实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科右前旗乡村振兴蓝图中、在自治区发展中留下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深刻烙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