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变迁(赛音朝克图)

添加时间:2014-10-10 16:49:09 来源:新闻中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建校60年来,生物化学教研室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演绎变化着。从原来分散在基础课部和农学系的两课程组,到后来两课程组合并单独设立生物化学教研室,到后来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生化教研室几经转变归属,经过变化和演绎,发展成为现在的归属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教研室的一个课程组。
  “文革”以前,从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到后来的内蒙古农牧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属于基础课部有机生化教研室。当时教研室除了教有机化学的几位老师以外有闫炳钺、皮慰霞同志负责对全院的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
  “文革”后,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扩大招生,大力扩大教师队伍,开展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从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上分配和调入了大批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在此期间有我与朱学平、王和平、田峙、郑玉桂、魏建民、孙庆林、郭良、敖长金、鄂迎春等同志补充到生化学科组,大大加强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力量,实验室李毅同志负责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准备和服务工作。1980年,农学系植物生理教研室由刘棣宁、焦美俊两位同志开始单独开设植物生化课,负责对农学系统的植物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杨爱华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由于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等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学院从1978年开始招收蒙语授课班。起初是畜牧专业,后来是兽医专业,再后来是草原专业都陆续招收了蒙语授课班。1981年我编译了《动物生物化学》(蒙文)讲义,1982年正式开始对蒙语授课班进行生物化学的蒙语授课,敖长金同志也参加生物化学的蒙语授课工作。授课对象包括畜牧、兽医和草原专业的蒙语授课班。1984年农学系植物生化课程组并入基础部有机生化教研室,皮慰霞任教研室主任。在原基础部有机生化教研室的生物化学课程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刘棣宁同志。此时的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授课对象包括畜牧、兽医和农学、草原的各个专业。
  1985年,学院为了加强中心实验室的科研和学术水平,将当时隶属于基础课部的有机生化教研室生物化学课程组整体调出,单独成立了生物化学教研室,隶属于中心实验室。李立民、霍烽负责生化实验课的准备工作。此期间莫力根、王丽华、郭良同志分配或调入教研室。皮慰霞任教研室主任,朱学平任副主任。经过整合后独立的生物化学教研室面向全院开出的课程包括面向本科生的动物生化、基础生化和面向蒙语授课班的动物生化(蒙文),面向硕士研究生的高级生化以及面向大专班的生物化学,涵盖了学院的畜牧、兽医、草原、农学各个专业。1987年皮慰霞教授退休后朱学平任教研室主任,王和平任副主任。
  1988年,学院进行学科调整,又将生物化学教研室整体调回基础课部,有个别人员变动。新调入的有额尔顿夫、韩润林同志,郑玉桂留在分析测试室。1994年朱学平副教授退休,我任教研室主任,魏建民任副主任兼生物化学实验室主任。
  1996年,成立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学教研室又从基础课部整体调入生物工程系,并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以便同国家的学科分类相适应。在原有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生物工程专业以及后来的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任务。1997年赵国芬分配来到教研室。1998年魏建民任教研室主任,额尔顿夫任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
  1999年,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与原内蒙古林学院合并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原生物工程系改为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保留。随后王桂花、刘杨同志分配来到教研室。
  2004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作为一个课程组归入新成立的生物科学教研室。孙庆林任生物化学课程组负责人。同年,生化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条件合格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被评为学校优秀教研室。此期间有孟凡华、王光霞同志分配来到教研室。
  2009年,生物工程学院改名为生命科学学院。之后又有宝力德、包海霞、王志林和丛靖宇等新同志陆续调入或分配到教研室来,生物化学课程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和更新。2011年赵国芬任课程组负责人。在这个阶段,除了用蒙、汉语讲授生物化学以外,部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还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历史和现在,具有教授职称的有我、皮慰霞、莫力根、王和平、魏建民、赵国芬和韩润林,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有闫炳钺、朱学平、刘棣宁、郑玉桂、孙庆林、额尔顿夫、鄂迎春、王桂花和宝力德,具有博士学位的有赵国芬、鄂迎春、韩润林、王桂花和宝力德。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化学用蒙语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1982年,当时调入学院的我翻译编写了《动物生物化学》(蒙文)讲义。讲义以原北农大齐顺章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化学》为蓝本,经过取舍编辑,耗时一年多,近40万字,在校内油印成书,投入使用。这不仅在我校,乃至在全自治区,甚至在全国都是首创,结束了生物化学没有蒙文教材的历史,开创了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用蒙语授课的新的时期。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1986年又编译并油印了《动物生物化学》(蒙文)第二版。新版本从内容上更加现代,文字上更加成熟。后来又参编了由内蒙古几所大学共同合作编写的《生物化学》(蒙文),199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经过实际教学使用,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一等奖。额尔顿夫编写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蒙文)讲义也在校内印刷投入使用。至此,生物化学蒙语授课更加完善更加成熟了。经过生物化学蒙语授课的蒙族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化教研室非常注重选拔、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从建校到现在,在国内国外进修、攻读博士、留学和高访的有莫力根(德国)、我(复旦大学、新西兰)、朱学平(英国)、郑玉桂(美国)、郭良(美国)、孙庆林(中国农大)、韩润林(中科院、澳大利亚)、王丽华(德国)、鄂迎春(北师大、法国)、额尔顿夫(中国农大、日本)、敖长金(澳大利亚)、宝力德(德国)、包海霞(日本)等。
  生化教研室特别重视同兄弟院校以及国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除了参加国内有关学术团体和全国学术会议外,于1999年还主办了全国动物生理生化学术会议。教研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个科研课题,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教研室还参加了多部教材的编写。其中有皮慰霞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动物生物化学》(第一版);我参编的《中草药成分化学》(蒙文,获自治区优秀教材奖)、《生物化学》(蒙文、获国家教委少数民族文字高等院校教材一等奖)、全国统编教材《动物生物化学》(第四版)、《生物化学》(第一、第二版)、《生物化学教学指导》;赵国芬参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等。同时有许多校内教学讲义印刷使用。
  生物化学教研室在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中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不仅完成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写,试题库建设,还不断改进实验课教学,进行实验室建设。1997年在全区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评估中生物化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条件合格实验室”,1998年生物化学课程被评为校内“优秀课程”。
  随着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教研室从分散到集中,从单独设立教研室到整合到生物科学教研室,这60年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生力军。我们相信,生物化学学科在今后一定会有更快的发展与进步,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中必将发挥其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赛音朝克图,男,蒙古族,1964年4月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教授。1980年8月调入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任教,2006年5月退休。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