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春风正暖好育林(田有亮等)

添加时间:2014-09-24 16:45:46 来源:新闻中心

  5月初的塞北,大青山残雪退尽,蓝天白云,处处泛着春意。一行10多人行进在羊肠小道上,走走停停,指指点点,时而隐入茂密的森林,时而出现在空阔山地。这是郭连生教授第一次带我们上大青山进行调查,记忆犹新。
  郭老师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林学系,毕业后即留校任教,并在大青山学校林场工作,参加了大青山造林设计与环境建设,对于大青山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几十年过去了,他从一位年轻学生,成为一名老教授,从一个初出茅庐青年,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林业科技新人,为林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评选为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是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理事,国家科技奖林学组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林学组评委,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咨询组成员。听着他洪亮的声音,仿佛把我们带到他艰苦卓绝奋斗的过去,回响在我们耳边的是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爱岗敬业、育人育林的精神。   

教书育人 诲人不倦

  郭老师热爱林业教育,4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林木种苗学、造林学、树木生理生态学、林学基础等课程。郭老师善于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逻辑规律把分散的理论观点组成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学生们都说,郭老师把抽象的理论讲“活”了。他在教学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且常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种子生理时联系到种子的贮藏和催芽;在讲授树木生理生态学时联系到造林树种的选择等。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启发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了国内外林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快地深入到林业研究领域中。
  备课,一是更新内容;二是熟悉讲授内容,使自己讲授生动而有系统。作为一位资深老教授,其渊博的知识,广阔的眼界,即使不备课,也会完成教学任务。但郭老师备课异常认真,每学期授课之前他都进行内容更新,认真改写讲义和多媒体,学生和许多教师都喜欢拷贝他的多媒体课件。比较每年学生拷贝的多媒体课件,会发现每年都有所不同。“教学相长,率先垂范。用行为影响学生,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记忆。”从郭老师身上反映了一名老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和治学严谨的态度。
  林业工作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考上林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数专业思想不稳固,对学林无兴趣。郭老师经常用老一代林业教育家梁希教授的名言教育激励学生:“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祖国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能流利地背诵这段名言,他们说:“郭老师用这段名言启迪了我们,使我们走上了林业工作之路。”
  在学生眼中,郭老师不仅是一位良师,还是一位益友,学生有问题愿意给他讲,有困难也愿意请他帮助解决。许多毕业生至今都同他保持着密切联系。他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耐心,用心生动演绎着“皮格马利翁”效应。他常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他培养的学生已经遍布祖国各地,上至中央国家机关、科学院、高等院校,下至省(市、自治区)、市、旗(县)等基层单位。他走到很多地方都有学生叫他老师,这颇令同行们十分羡慕,也叫他感到欣慰。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郭老师积极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学重任,组织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森林培育学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兼顾全国的课程教学体系,总结出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帅,培养了一支教学骨干队伍,在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和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过程中,郭老师做出了重要贡献。郭老师经常告诫和激励年轻老师:肩负着探索科学知识和培育人才双重任务的高等学校教师,要具有坚韧不拔、科学求实的精神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风,努力为科学殿堂添砖加瓦,启发并引领学生走科学创新之路。   

锐意创新 科学进取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研究,如果要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都需要研究者全身心持久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郭老师长期致力于干旱区造林、树木光合和水分生理的科学研究工作。1986年至今,郭连生教授主持完成了林业部重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自治区科委和教育厅等项目5项;树木抗旱性评价和抗旱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土壤水分和森林植被关系研究、大青山油松人工林结构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林业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多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水平。
  科学知识源于创造,创造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世界,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我国著名老一代林学家王战教授有一句名言:“森林是一本天书,天书秘藏天机,必是很难读懂的,我用了毕生的努力,就是想读懂这本天书。” 郭老师常常引用这句名言,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取,郭老师也是这句名言的践行者。近年来,郭老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撰写专著4部。他撰写的《中国内蒙古沙地造林》一文发表在德国的《Forst archiv》杂志上,后被《Pla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杂志全文转载,受到国际林学研究同行的广泛关注。科研成果已得到同行专家的首肯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先后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学海无涯 精益求精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受教育部委派,郭连生教授到联邦德国弗赖堡大学留学。在国际著名林学家Prof. Schmidt-Vogt的指导下,他仅用两年时间,便以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以“挪威云杉(Picea abies)气体交换特性研究”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该校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被Schmidt-Vogt教授收入其专著《Die Fichte》第二卷第1分册。这位导师给当时的内蒙古林学院院长的信中写到:“贵院郭连生先生在我研究所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其他人至少要用3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的博士论文。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工作者。” 郭老师回国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是祖国的需要给了他力量,是中国人的荣誉感时刻在鼓励着他,使他成为首位在该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为此而感到欣慰。他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学科分工、先进仪器设备换代,往往使教师或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只有学习才能不被时代大潮吞没,只有探索和创造才能领跑科技前沿,也只有与时俱进自主创新才能不辜负国家对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殷切要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科学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智者所必需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郭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通过努力,他学会了计算机使用,并学会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林业生物技术是一门新的技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门技术,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他购买了多种相关专业书籍进行阅读;多元统计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但郭老师不畏困难,通过自学掌握了一些统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了科研当中。
  爱迪生曾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从郭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伟大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诲人不倦、艰苦奋斗、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听到了林业建设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呼唤和希望,领悟到了孜孜不倦的科学人生,以及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缔造美好家园的伟大愿景和对我们成长成才的期待。   

 

作者简介:
田有亮,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内蒙古包头市人,教授。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原内蒙古林学院林学系学习,1982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现为林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