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网站

传承 开拓 启示——纪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10周年(高晓英)

添加时间:2013-06-05 18:05:00 来源:新闻中心


        传承  开拓  启示——纪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10周年

                                  高晓英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200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10周年,又适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10周年。回顾社科学报创建发展历程,展示社科学报取得的重大成就,总结办刊经验,既是对社科学报创刊10周年的致贺和纪念,也对其今后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历 史 回 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期刊;是以反映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理论期刊。
    社科学报的创办发展,是与学校的历史变迁相伴而生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原农、林两校为了加强和改进理工农医类院校高等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别创办了学术理论期刊。
    1987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创刊,学报编辑部依托高教研究室,为半年刊,每期印数600册,内部发行,至1998年停刊,共出版发行24期。高教研究版学报的创办,为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展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效平台,学院主持或参加的原国家教委、农业部、华北地区和自治区立项的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大都以重点文章在学报上刊发。在学报所发表的成果和论文中,有的获得了首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和“高等农业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学报的办刊质量在区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1988年,《内蒙古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亦为半年刊,内部发行。1991年,经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批准内部准印发行(刊号NZ15-1141C)。1992年5月出刊,每期出版发行500册。1998年,由内蒙古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7788;国内统一刊号:CN15-1204/C),季刊。原《内蒙古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之所以能在1998年被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内部准印到公开发行,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在机构设置方面,社科学报编辑部依托学院高教研究室,与高教研究室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在学术影响方面,学报已发行22期,与区内外250多个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申报公开发行刊号之时,高教室(学报编辑部)已取得了自治区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编撰出版了《内蒙古林学院志》,参编《中国普通高等林业院校现状与展望》,这两本书都为高等院校调整中林业高等院校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在编辑队伍方面,通过10年的办刊实践,建立了一支包括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方面学有专长的专兼职编辑队伍。由此,在全国全区新闻机构全面清理整顿报刊,精简压缩的形势下,获准公开出版的刊号,公开出版发行。这在当时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中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之一。
    历史昭示,原农林两校在创办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历程中的创业维艰、办刊历史、办刊经验、期刊学术影响都为合校以后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崭 新 篇 章

    1999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原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成立内蒙古农业大学。几经坚持不懈的努力,同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原《内蒙古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4458;国内统一刊号:CN15-1207/G)。创刊10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伴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伴随着学校事业历史性的发展变化,学报步入了新的创业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已跻身于全国期刊之林。10年来,共出版学报50期,登载论文3000余篇。2008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学报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目前机构用户总计为3582个,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30个国家和地区。
    学报的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办刊实践中,学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登载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目前,学报设有“政治”、“法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管理”、“哲学”、“文化”、“历史”、“高等教育”、“德育”以及“学术争鸣”、“学术动态”等10余个栏目,登载的文章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吸引了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作者投稿。学报登载的论文有多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优秀奖”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科研成果奖”,一些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等全文转载。学报获得2004年度“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社科类二等奖”、2007年度“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优秀期刊奖”和2009年度“第二届内蒙古出版(期刊)奖”。
    学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学报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开设了独具特色的栏目,发表了一批有力度、有深度、现实性强的优秀学术论文。比如,学报对具有农大学报办刊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栏目,采取了重点关注、优先发表的组稿策略,几年来登载学术论文200余篇,课题研究不仅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且对我国和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三农”、“三牧”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和理论总结,其中一些优秀论文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自治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报在编辑规范化和出版印刷质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学报编辑部认真执行“三审”制度,严格专家审稿把关,严把组稿的编辑质量控制,认真执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编排规范》条例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按照国家科技期刊规范化的规定,从语言、文字、版面、印刷、装帧等多方面精益求精,在编稿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在全新的信息环境下,编辑部改革办刊观念,积极挖掘优质稿源,疏通来稿渠道,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使学校登载论文的检索率不断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各项期刊评价指标逐年攀升,2009年,学报被纳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资料中心“中国期刊计量指标高被引指数数据库”。
有益启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方面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是高校社科学报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对高校和社会的最终回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这个鲜明的特点,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社科学报自身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之初,正值世纪之交,也是全面实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1996~2000年)规划》的重要发展阶段。高校社会科学学报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哲学社会科学传播和展示的重要窗口,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相继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高校社科学报工作会议,启动了学报“名刊工程”,建立完善了对高校社科学报的评估监督和激励机制,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建设、发展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2004年,中央专门颁布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了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纲领,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犹如刚刚破土而生的春苗,也从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园地中汲取了充足的养料,在肥沃的土地上得以茁壮成长。
    学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始终与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紧密相连。在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创办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基本动因就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高校改革、发展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社科学报的办刊宗旨所在。特别是在理工农医类院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相对比较薄弱,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内蒙古农业大学组建成立以来,学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为社科学报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社科学报在学校的重视支持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报紧密结合自治区高等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科研项目,积极策划选题组织稿源,重视对一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课题研究,如:“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高教改革和素质教育问题”等,为自治区和高校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谋咨询和理论依据,成为反映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窗口和扩大校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
    社科学报的发展始终与学校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紧密相连。高校是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社科学报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对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加强作者队伍的发现、培养和不断扩大;热情关注校内外作者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积极关注各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帮助作者及时总结发表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为扶植一批中青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交流科研成果,在区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为教学科研骨干搭建了平台。
    社科学报的发展得益于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社科学报走到今天可以说凝结了学报几代编辑人员的心血和智慧,编审人员的境界、眼界、学识、素质直接影响期刊的层次、品味和质量。多年来,编辑部主编、编审、编辑人员以鲜明的政治性、敏锐的观察力、较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学风保证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社科学报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编审队伍。他们在学校社科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始终遵循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自觉遵守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新闻出版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贯彻“双百”方针;在学报编审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大多数,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编辑经验丰富,富有奉献精神。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方式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赞誉。
    10年创建,学报有了长足的进步,10年发展,学报逐步走向成熟。面对充满机遇的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报走向“优质名刊”还必将经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我们要从自治区和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和精品意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保持学报现有栏目格局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科科研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塑造自己学报的独有的文化性格特征,以质取胜,在特色上下功夫,使《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高校学报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支奇葩。


(此文收录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
    高晓英,女,汉族,1954年8月出生,山西繁峙县人,研究员。1982年1月来原内蒙古林学院工作,2006年10月至今任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