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追求精湛技艺 服务千家谱写当代雷锋 ——记我校“全区深入生产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祁生旺
添加时间:2012-03-04 21:14 来源:新闻中心
![]() |
当我们慕名采访“全区深入生产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兽医学院临床兽医学系祁生旺副教授时,才真切体会到“平凡造就伟大”的深刻内涵。
祁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兽医产科学及奶牛普通病防治,担任的主讲课程有兽医产科学、畜禽普通病诊疗学和猪病学。面对我们询问祁老师对于获此殊荣的感受时,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谦虚地说:“自己干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很不起眼。名利并不重要,获奖对我而言,只是国家对我这么多年辛苦付出之后的一种肯定,让我感到很高兴。2011年的表彰大都由一些科研院所和科技院校当中帮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获得,看得出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一线的工作人员,自己干起来也更起劲了。我觉得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记者和祁老师虽是初次见面,原本担心的陌生感却在他和蔼、亲切的一番话语后荡然无存。
教学科研双结硕果
谈到教学时,祁老师说:“作为老师,教学永远是第一位。我总是超额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平时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但不能迟到、不能缺课也不能调课换课。所以我走基层时只能利用节假日。”他认为老师多下基层,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好事。
在他看来,现在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这和实践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得更好。由于学生下基层的机会较少,又不能完全灌输枯燥无味的理论,所以祁老师就用手机把他治疗奶牛的过程拍下来,回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大家对这些都很感兴趣,同时还可以多学到很多知识。每次祁老师下基层,很多学生也都争抢着要跟去。因此,他只能向学校多争取名额,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实际操作。所以,祁老师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
说起科研,祁老师笑着说:“我搞科研属于‘三无’范畴,无场地、无经费、无设备,有的只是来源较多的科研动物。”原来,祁老师所谓的“科研课题”就是源于下基层为农牧民服务时碰到的难题,所以他最缺少的就是经费来源。在着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中,祁老师通常是掏自己的腰包。只有当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成果后,再用所得经费进行下一项研究。祁老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经过艰辛努力终于研制出抗病的新药。祁老师说:“没用的科研我不搞,生产一线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边说着,他还无不自豪地拿出了自己研制的新药——“奶牛奇消乳肿散、奶牛排衣散、奶牛促卵升情散”。
科技下乡走在前列
祁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活跃在奶牛生产的第一线,至今已二十八载。他在基层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工作,精通兽医产科学、外科学、内科学、中兽医学等学科,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在这28年里,祁老师走遍呼市、包头、锡盟以及区外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的大部分奶牛养殖地,为当地的奶牛养殖户和奶牛养殖企业服务,解决奶牛饲养管理和疾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声望。
为了把更多的科普知识带给农牧民,祁老师积极参与科技下乡活动,这也是他服务三农的重要形式,至今已坚持十多年了。如,参加内蒙团委和农大团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历时1个月,还被评为全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作为农牧业专家他曾参加内蒙科协组织的“科技大篷车草原行”活动,历时9天。在锡盟黄旗培训了多名人工授精配种员,他们现已成为当地的名牌配种员。每次三下乡祁老师都为当地农牧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除此以外,祁老师自1999年就通过各种途径为农牧民及当地技术人员开展奶牛饲养管理及疾病方面的科技讲座20多场次,十多年来累计听课人数达3万多人次。每次讲座后,祁老师还为当地农牧民现场进行奶牛疾病义诊。
义务服务无私奉献
由于奶牛生病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时间,祁老师积极与自治区媒体合作,随时解答广大农牧民提出的畜牧业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他曾与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科技时光栏目合作录制奶牛疾病防治节目,曾任内蒙古科协、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的塞外田野栏目顾问。他还经常参加节目直播,回答听众相关问题,并给广大奶牛养殖户留下电话号码。现在,每天接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多达十个以上。
2003年到2005年期间,奶牛养殖是自治区支柱型产业,国家通过贷款举措来鼓励农牧民养牛。那时候养牛的大多数是散户,而家庭又比较贫穷,“牛”几乎就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当“牛”生病后无力救治,农牧民就特别着急,甚至抱着牛哭。医术精湛的祁老师常常接到求助电话,有的时候还是半夜三更。遇到冬天,需要对牛进行手术的时候,为了确保手术成功,祁老师只能脱掉外衣,光着胳膊,持续7、8个小时工作。这种活又脏又累,碰到家庭十分贫困的,根本就拿不出医药费。祁老师说,自己也是农村出身,对这种情况深有体会,就干脆不收钱了,算是为百姓服务。祁老师还开玩笑似的说:“我没有金碑、银碑,但我有口碑。大家对我特别好,我现在走进村子听到大家叫我祁老师的时候,我就很高兴。”
这样的例子在祁老师身上数不胜数。2005年,呼市土默特左旗一户人家的奶牛喂错了饲料导致中毒,五头牛死了三头,还有两头奄奄一息,家里人特别着急。为了挽救奶牛的生命,为了挽救家庭的损失,祁老师在那户人家住了5天,经过百般努力,最终抢救成功。当时恰逢过年前夕,那户人家特别穷,拿不出多少医疗费,只能把自己家里储备过年的东西拿出来好好招待祁老师,但被他婉言拒绝了。
还有一次,呼市南郊一户人家的牛难产,当地的兽医处理不了,建议把牛卖了。联系到祁老师请求帮助。他去处理了整整一天,牛活了,那家人却付不起医疗费。那位朴实的村民要给祁老师磕头,祁老师赶忙说:“您都六十多岁了,我哪能让您给我磕头呢,把牛治好了,我也高兴啊……”
包头移民区的两姐妹养牛,牛得了一种叫“真胃”的疾病,祁老师专门前往给牛做了手术。那时手术费一千多元,再加上药费总共需要一千五六百元。两姐妹一毛两毛地去凑钱,他分文没收,就连去包头的路费都是祁老师自己垫的钱。祁老师说,因为他接触的基层养殖户较多,每当牛生病,农牧民就特别着急,却没钱给牛治病。所以他要的出诊费总比别人少一半,更多时候他就是义务服务。农牧民们也总是尽己所能地给他做好吃的以求回报,这让他十分感动。
科技成果创造价值
二十多年来,祁老师面对广大奶牛养殖户态度和谒、谦逊,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每年诊治的奶牛危重病例近百例,治愈率达90%以上,为奶牛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深受广大农牧民好评。
祁老师在2005—2006年担任锡林浩特市政府奶业技术顾问期间,多次随各级领导深入牧区及奶牛养殖企业调研,解决生产及奶牛疾病问题,并参与盟市政府关于奶牛业方面的研究决策。他起草了牧区奶牛养殖、疾病防治技术规程,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亲自检查、诊疗奶牛5000多头,实施了牧区奶牛疾病综合防治项目等,为当地奶牛业的整合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祁老师还多次为我区基层政府、奶牛养殖企业及乳品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奶牛方面的技术问题,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达500万元以上。另外他还兼任伊利原奶技术部、蒙牛集团原奶技术支持部、液奶事业部培训师和奶牛专家顾问,每年为企业全国各个分公司管理人员、奶户、企业主、奶站站长等培训十余次。
多年来,祁老师担任锡林浩特市政府、某些饲料公司、奈伦集团奶源基地、农大教学牧场等单位奶牛业技术顾问。经常受奶牛养殖企业邀请,帮助解决当地奶牛疾病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如锡盟奶牛普通病问题、奈伦奶源基地奶牛场奶牛产后繁殖疾病高发问题、原包头黄河牛场奶牛流产问题、内蒙乳泉乳业奶牛产科病问题等等。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为企业创造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经济价值,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5千万元。祁老师的功绩显而易见,他本人也受到政府了主管部门、奶牛养殖企业的信赖与好评,也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淡泊名利甘当雷锋
当我们好奇为何祁老师有如此精湛的技艺却不高薪受聘于企业时,他说:“尽管企业的待遇比学校好,但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有了深深的感情。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培养人才更重要啊。”
直至采访结束,祁老师也从未主动提起获得的任何荣誉。在他心中,解决了生产一线的难题就是最高的荣誉。由于时间的有限和笔者的拙墨,无法完全将祁老师的事迹全部深挖出来。因为在他身上,所有的形容词恐怕都黯然失色。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一个默默无闻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全心全意服务社会的当代雷锋。祝福祁老师在自己兢兢业业地工作战线中谱写绚丽人生,也相信更多的人会在他“雷锋精神”的真实写照和深切感召下共同前行。(新闻中心记者:丁艳宏 李艳)
责任编辑:彭静
阅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