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一棵树 ——访农学院胡俊教授
新闻中心记者:白世玉 胡美娟
钱三强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谈及胡俊老师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时,他总是一遍一遍的强调踏实,他说:“踏实、认真是一种品行,是做好每件小事的精益求精,细心久了,会演变为一种习惯,进而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他凡事都脚塌实地,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因为他明白,即使爬上最高的山,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人,就应当像“人”字一样,永远向上而双脚踏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这就是我校农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教授,胡俊。
怀着敬意,记者拜访了慕名已久的胡俊教授。
拐几个弯,穿过郁郁葱葱的树丛,园丁修剪过的灌木,散发着青涩的气息,上了年纪的泥砖房,厚重而清新的存在,灿烂了一树的花,静好着满心的喜悦。夏暖心暖。记者带着半日明媚来到胡俊老师的办公室。炎热的夏季,此时虽距上班时间还早,胡老师却已然开始办公。简单的陈设,向窗的办公桌上叠摞了厚厚的书籍、文件,三张椅子躺在角落,记者的到来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办公室略显拥挤。
以朴实本质育人
胡老师一直是学院里的明星教师,2006~2010年,他所带的班级连续获院“优良学风班集体”的称号,两次获得院“五四红旗”团支部、一次获得校“优良学风标兵班”的称号、一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支部”的称号,而最让胡老师骄傲的是,他所带的班级在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这也是当年我校唯一获此殊荣的班级。
记者请胡老师分享带班的成功经验时,他说:“最初的引导很重要,老师的管理方法必须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在学期初我就会要求同学们相互团结,一个班级只有搞好班风、学风,才能是个生气勃勃的班级。”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小心翼翼的斟词酌句,有的只是一个老师对学生最朴实的关怀,他明白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也正因为爱,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感情。
在每年新学期开学之初,因为胡老师经验丰富,平易近人,学院都会安排胡老师做一场专门针对新生的讲座。胡老师也总是结合自己下乡实践的亲身经历,为新生讲解他们即将从事的行业和专业,让新生对自己未来将要努力的目标有一个初步的方向。胡老师本身就是从农村长大,朴实、实在、踏实是自己的真实性格,在要求学生的时候也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学生。
在他带的班级里,他最看重的是同学间的团结。他的班里有个同学,家庭条件很差,屋漏偏逢连夜雨,善良的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被骗光了银行卡里的几千块钱生活费。胡老师得知后,积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咨询政策,努力为刘艳争取学校的补助。同时还自掏腰包,带动班里同学们一起帮助刘艳度过难关。
他教过的学生都普遍反应,胡老师的讲的课最好,每年选胡老师课的学生也是最多的,有时候甚至他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安排,不得不控制人数。胡老师也是桃李满园,很多学生读研以后都会跟他说,他曾讲过的知识都是很有用的真本事。身为植物病理学教研室主任的他,在同事眼中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负责人。他的同事在提到他时,不仅敬佩他的学问,更敬重他的人品。办公室的同事都对他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耳濡目染,渐渐地,整个教研室在胡老师的带领下,都形成了一种团结、踏实、朴素的风气。
以踏实品格研究
胡教授不仅教学特色鲜明,朴实认真,而且科研成果显著。他曾主持“番茄溃疡病研究”课题,参加 “农作物有害生物调查及防除研究”,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他参加的“伊呼包平原灌区吨粮田技术推广”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二等奖;主持“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可持续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合作课题),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一等奖,在生产中推广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参加的“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与推广应用”获2010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谈到他的科研成果时,胡老师更是滔滔不绝。最让他难忘的也是最令他骄傲的,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花费七年时间完成的“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研究与推广应用”科技项目。胡老师说,当时农民的哈密瓜眼看着就要成熟上市了,却得了场怪病,损失惨重。看到这样的情景,胡老师也是非常的着急,决心一定要把这些病情搞清楚,研究明白。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记者依然可以从胡老师的言辞表情中感受到他当时焦急的心情,和一定要为老百姓把这个难关度过的决心。
由于这个项目是自选课题,不是科技厅立项,在研究经费方面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困难。作为该项目的副主持,又是科研方面的带头人,他的压力可想而知。“最困难的时候就连下乡调研的路费都负担不起”,胡老师回忆说,“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费,还要担心这个项目最后的结果是否能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还要解决生产中时时出现的问题。压力确实很大。”但每当想到成功以后,能给农民们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收益,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又鞭策着他继续向前。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苦苦钻研了七个年头之后,他们的付出终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帮农民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也获得了2010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是因为这个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胡俊教授的踏实肯干的品质。中国农科院的赵廷昌教授亲自点将邀请胡教授担任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甜瓜种传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主持人,理由很简单,“我就是喜欢胡教授这种塌实肯干的人。”
以赤诚之心服务
胡老师告诉我们,他1979年参加的高考,被调剂到植保专业,当时对这个专业也是一无所知。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学习了这个专业,就要认真学习。大学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三的时候通过下乡实习,更多的了解了自己的专业。由于他的成绩优秀,毕业答辩又很出色,学校提出希望他留校的请求。留校后,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实际中去,同时他也深深的感受到农民对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要。这也促使他付出更大的努力去搞好科研。
2007年的一天,胡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接到巴彦淖尔市植保站技术人员打来的电话,说当地的番茄发生病害,情况严重。胡老师下课后连夜启程,凌晨四点赶到了巴彦淖尔市,帮助农民解决困难。2008年,在给当地技术人员培训的时候,胡老师发现当地农民的喷雾机具还是很传统的工具,很难达到病害防治的要求,提议应改善农民使用的喷雾机具,领导听取了他的建议,当即决定拨款二百万用于喷雾机具的购置并尽快下发到农民手中。胡老师还多次深入农村为农民讲解农业技术,他在给农民朋友讲解的时候说农民话,做农民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地为农民朋友培训。他在讲解的时候使用的大量图片都是来自于实际生产中的真实图片,这样就更有利于农民们理解。每次培训后,胡老师还会把他的培训资料免费赠送给农民朋友。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还告诉我们,昨天还有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有时间的情况下,他会亲自到农民的地里看一下,了解更多的信息。“有时候,某些病害症状他们也描述不清楚,我有时间就得亲自去看看,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有时候去不了,也是真正的替他们着急,毕竟这是一年的收成啊!”谈起农民朋友在作物发生的病害时的无助,胡老师十分牵挂。
活成一棵树
结束了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记者对胡老师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像一棵树,怀抱整个季节,直至冬季,悲喜都不为他人所见。沉静的望你来,送你去,仅存的战栗也不过是清风的一厢情愿。把每一个学生生长成一片叶子,脉络是他希冀的关于成功的预言。光合,呼吸。生长,死亡。
如果你路过一片阴凉,那不是我,而是每一个你。
【背景资料】胡俊,男,1962年2月生,蒙古族,中共党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农学院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学科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生物防治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全国马铃薯病虫防治专家组成员,自治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组成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