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农大

位置 > 首 页 > 媒体农大 > 正文

[人民网]席锁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人文社科建设

添加时间:2009-09-02 08:47 来源:人民网
     农林两校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以来,学校确定了“农、工、理、经、管、文、法、教”的多科性发展思路,于2001年12月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把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纳入西部地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10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伴随着学校整体发展,我们的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10年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情况
    建院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下一阶段快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设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指导思想下,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2004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2005年开始招收法律专业学生,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在校研究生人数达77人。目前,学院在校生900余人,专业覆盖了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门类。
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点建设初见成效。学院已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硕士点。同时加强和培育了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色的新学科,有望新一轮申报学位工作中有新突破。
    近年来,学院教学和科研实力稳步上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功申报自治区精品课、《中国近代史刚要》课首批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均成为学校精品课。我院教师承担和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项目的数量大大增加,如目前不完全统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3 项,自治区社科基金和教育厅项目16项,学校项目34项,共计56项。同时,科研质量稳步提高,优秀学术成果不断产生,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合校以来著作、教学成果、教材、论文等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有教育部和自治区优秀教材一等奖各1项、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治区民族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等。 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逐年上升;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应用性成果。在2006年建党85周年之时,学院党委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展望
    我在前一阶段学习,对科学发展观内涵有四点理解和体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对学校来讲还是对学院来讲,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要落后,不发展就没有立足之地。第二是以人为本。对学校和学院来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师生员工谋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学校和学院来说就是要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就必须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创新能动性和主动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好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第四是统筹兼顾,对学校和学院来讲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兼顾学校和学院的发展,统筹兼顾学科、专业和课程,统筹兼顾教学、科研和生产,统筹兼顾思政理论课、研究生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等许多方面。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已经成为农业大学建设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尊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抓住机遇,积极谋划,突出重点,在学校建设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统一部署下,争取在某些领域形成突破。这里,对于下一步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我想谈一些初步思考:
    1、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做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
    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工作,一定要坚持协调发展和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在目前学校已有的8大学科门类中,人文社会学科占到了其中的5个,包括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尽管目前总体规模不大,但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势头,构成了学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这些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学校的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建设,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今后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尤其是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做到协调发展,一方面是人文社会科学与农科、工科、理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是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结构上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反映“入主流”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能够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人文与农理工科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教师在繁荣发展人文社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主人翁作用。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政治上关怀,事业上支持,学术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首先,引进人才方面,要求学校和学院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以制度和待遇吸引人才。特别是对领军人才,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成果的优秀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招纳贤才。其次,以学科建设为支撑,推动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平台留住人、吸引人、发展人,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建设优秀团队,使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素质。再次,针对教师队伍素质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问题,切实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上下功夫。重点深化在读学位、国内外高访进修、课程轮训、骨干教师研修和在职培训等。这项工作任务重、时间长,常抓不懈。通过培训、进修、研讨、挂职、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素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3、要着力抓重要项目和重要成果,促进科研队伍的建设
积极有力地促进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整个科研水平和实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与引进的措施,重点抓好一批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不断扩大他们在区内外的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学术地位。同时,积极有效地抓好年轻学术人才和骨干队伍的建设,形成充满生气和活力的科研团队;而且,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有农大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学派。
    4、把民族特色和社会影响有机结合
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和科研工作,一定要研究区内外的现实问题,把民族特色和社会影响有机结合起来。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真正要想在国内、区内有影响力,形成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必须积极持续地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并且在这个方面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必须把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研究作为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向,始终坚持下去,并且把这个方向作为衡量和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的一个基本标准。学校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支持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文化问题的研究,鼓励在这个领域形成农大的优势。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在国际、国内发表研究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这也是农业大学作为西部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要求和使命。
    5、 建议成立文科建设领导小组或文科处
文科领导小组在党委和校长领导下,对文科建设起参谋和协调作用。文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日常办公机构—文科处。主要任务是:围绕文科建设的方针、任务、事业规划,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根据有关规定,协调文科院系、所及有关部门的工作;对文科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给予指导,讨论有关文科建设的重要问题;制定文科科研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文科科研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要求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要把文科建设与管理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并有负责人分管这方面工作。
    6、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之一。学校要组织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内蒙古农业大学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实施方案》,将很多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政策在方案中明确写下来,将后按制度办事。学校对于相应承担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科研的单位和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出台相应制度和鼓励政策。
    学校办文科,绝不是点缀装饰,而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的必然,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我校发展文科具有后发优势、学科交叉优势、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和管理理念上的优势。要根据我校自身的特点和已有的学科优势,选准自己的学科方向和突破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我们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责任编辑:赵殿武
阅读:

上一条:[CFERN]周梅教授代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在全国政协会议发表演讲

下一条:[新华网]纪念刘复初诞辰100周年 《刘复初传》在内蒙古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