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闻网】温志良:我来教你捏面人
原文转载于内蒙古新闻网-人物2015年12月22日报道 记者:杨洪梅
原文链接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5/12/22/011839902.shtml
他从小跟母亲学习面塑,能捏制花馍、蒙汉文字、动物、植物等10大类制品。为传承面塑技艺,他不辞辛苦走访各大中小学、幼儿园,自编教材,免费教学传播面塑这一民俗、民族文化。
![]() |
温志良的面塑制品 |
![]() |
温志良老人现场捏面人 |
近日,一位70多岁的老者拎着一个小袋子早早等候在本报《人物》编辑的办公桌前,他自带材料,毛遂自荐,告诉编辑他是呼和浩特文化人才(库)中面塑技艺的传人。老人叫温志良,“来到贵报,就是要将面塑这一民俗、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将我的面塑手艺传下去。”老人说。
母亲传艺,男娃娃学做花馍
“我三五分钟就能捏成一个面人,捏面人的技巧就是3个字:揉、搓、捏,捏是主要的。捏任何东西都要抓住形体特征,捏动物时需要掌握头与身子的比例,先捏头再捏身子。捏的时候不能两只手一起用力,要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用手指肚轻轻地捏。”在本报会议室,温志良现场边讲解边捏,小小的面团在他手里瞬间活起来,不大一会儿,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猪、小乌龟、小鸭子就活灵活现地摆在了记者面前。
温志良1943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9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呼和浩特市。母亲心灵手巧,特别擅长捏面塑,在不同的节令,会蒸不同内容和花样的花馍。春节蒸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花馍供物,元宵节蒸灯、五畜、五果,清明节蒸的是“寒食”的男女娃娃人头花馍,还捏蒸一种叫做“寒燕儿”的花馍,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花馍样式有牛、羊、猪、兔等,还有娃娃和各种花卉等造型。母亲捏什么像什么,在母亲的影响下,温志良从小就爱上了这门手艺。
“用发酵后的小麦面粉捏制成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再用红枣以及各种豆类进行点缀,蒸熟,出锅后再加以彩绘,一个个好看的面塑就做成了。我家可以说是祖传的这项技艺,我姥姥传给我母亲,母亲又传给我。”讲起面塑的渊源,温志良滔滔不绝,“我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逢过年过节及婚嫁等特殊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捏面塑。大部分女人都会捏面塑,蒸熟的面塑可以晾干后留给孩子慢慢吃,也可以当礼物送给亲朋好友。男孩子学面塑可不多见,我家主要是姐姐出嫁早,所以我就跟母亲学做了面塑。”
温志良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62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温志良被分配到内蒙古大黑河种牛繁殖场,成为一名畜牧技术员。工作中与家禽、家畜有了较多接触,并产生了极大兴趣,精熟地掌握了不少动物的外形特点。后来上老年大学又学习了写字和绘画,绘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退休后的温志良对面塑技术的传授和改造提供了新想法。
如今,温志良能捏花馍,蒙、汉文字、英文字母,数字,生活用品,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武器,特殊图形,抽象怪兽等造型夸张、生动,风格朴实、拙稚的10大类面塑作品。
毛遂自荐,传授面塑技艺
退休后,温志良先后把3个外孙带大,他时常给他们捏面人,孩子们对他捏的各种小动物特别感兴趣。慢慢地,他就有了把这门技艺传下去的想法。
随着人们对农村生活的远离,曾经鲜活在乡土农村的捏花馍技艺,也渐渐淡出了城里人的生活。怎样才能把这门技艺在城市里很好地传授下去呢?
毛遂自荐!
温志良想到了免费授课,一是去一些职业学院或者小学教老师,再是去幼儿园教孩子。
说干就干。温志良自编教材,到一些大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去推荐自己,推荐他手中的技艺。“我是免费教学。我先讲一课你看行不行,行,就安排时间让我给你们的老师或者学生讲课。不行,我走人。”温志良靠毛遂自荐的方式感动了学校领导,他们同意让温志良来客串教学。
“有的学校愿意给我一些课时,让我来定时授课,但是我毕竟70多岁了,不可能按着规定的课时来上课。我告诉他们,半个月来上一两节课。先培训老师,老师学会了再去教学生。”就这样,大专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都留下了温志良辛苦授课的身影。
温志良的愿望是热切的,他希望这门技艺的传承从孩子们开始。给孩子们讲课是他这些年做得最多也是最快乐的事。他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树叶标本,鼓励他们在动手前先观察,讲解叶片、叶脉的知识。“什么是叶脉?孩子们听不懂,我就告诉他们,就像人手上的血管一样。这样孩子们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到了知识,还增添了学习兴趣。”温志良说。
为了更好地给孩子传授这门技艺,温志良甚至把他随身携带的制作面人的工具都变换了:“以前,制作面人少不了刀子、剪子等一些尖锐的工具。现在,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我把这些工具换成了细木棍、小纸片、筷子、油笔芯、梳子,当然原来的一些辅助材料不变,如,红豆、黑豆、绿豆、八角等。我还特意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水果把,准备捏水果的时候用。”
“橡皮泥”爷爷想录制视频
现在,温志良教孩子,不仅用面团,还用起了橡皮泥。幼儿园的手工课常常玩橡皮泥。一般是老师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各种色彩的橡皮泥以及不同的模具,来压制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小动物的造型。“这样的教学太死板了,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温志良说。
温志良每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小动物,都会拿在手里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小猪”小朋友们齐声回答……现场气氛热烈,小朋友们情绪高涨,这时,温志良会边捏边启发小朋友:“孩子们,你们看,猪是偶蹄类动物,也就是说,它的蹄子是分成两个瓣的……”温志良主张寓教于乐,“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力,会让孩子们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温志良在幼儿园很受欢迎,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橡皮泥”爷爷。
“我是一心想把这个手艺传下去,我对我的手艺没有保留,谁愿意学我都教。”温志良说:“我可以到社区里去上课,只要是有时间的年轻妈妈或者是姥姥、奶奶们都能去听,把这些每天亲手带孩子的人教会了,那这项技艺普及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有个想法,就是将我捏每一种面塑的手法录成视频,最后合成教学录像播放,这样既可以长期教授,又能传承这项技艺。”温志良满怀期待。
阅读: